文/彭漣漪、林讓均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撰寫的《21世紀資本論》,點出當今貧富不均惡化的問題,引發全球省思;從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發表的台灣版貧富差距調查中,更可一窺台灣的困境。
圖表與數據顯示,台灣近年來的國家財富,正往極少數人集中,前1%所得者占全國總所得比例,已從6%竄升至11%,有錢人不必靠上班薪水謀生,用錢滾錢就能迅速累積財富;市井小民市面對房價飆漲、荷包縮水,卻是難以翻身。
如何縮小嚴重的貧富不均?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台灣,何時才能落實公平正義?
過去幾年來,台灣民眾總隱約地感覺到,貧富差距好似在惡化中。從台北市豪宅動輒1坪售價300萬、從馬路上呼嘯而過的幾千萬進口超跑名車……,都讓市井小民感到望塵莫及。但這種差距感卻一直缺乏佐證的數據資料。
超級富翁變多了
市井小民仍苦哈哈
去年全球最紅的一位學者是法國43歲經濟學者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他撰寫的《21世紀資本論》引起廣大迴響,他蒐集跨300年、近20個主要國家的所得分配資料發現,資本主義發展到21世紀,已在各個國家產生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例如美國前10%所得者獲得全美國50%的經濟成長果實。
他警告,如果各國不採取作為,例如推動稅改,那麼以後終將因財富與所得分配太過不公,而發生動亂。
在皮凱提厚厚700多頁著作中,有各國貧富差距變化的長期趨勢圖。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獲得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合作,終於讓台灣跟世界接軌,在研究團隊超過400小時的研究後,終於跑出台灣版的貧富差距表格,補齊皮凱提書中沒有台灣的資料。
台灣財富不斷往極端少數人集中
朱敬一的研究資料從1977年到2012年,結果發現台灣的貧富差距趨勢圖,跟世界各國一模一樣,從1980年代後就愈來愈嚴重。他將高所得族群切成前10%、5%、1%。他指出,主計處例行公布的家庭五等分位可支配所得調查,一直以來比例沒有很大變化,好像貧富差距變化不大,但其實是分得不夠細。他認為,關鍵是要看前10%、甚至前1%最頂尖富有的人占總所得的占比,才能看出財富是否往極少數人集中。
結果,從1977年起,台灣前10%所得者占台灣總所得比,從23%,一路升至2012年的36%;而前5%所得者,占比從16%成長到25%;至於前1%所得者占台灣總所得比例,也從6%增加到11%。
朱敬一特別點出,台灣前10%或5%所得者占總財富的比例,低日本、韓國甚多,但到了前1%,占比卻很接近,顯示台灣財富有往前1%集中的趨勢。為什麼會這樣?朱敬一還做了另一張表,顯示愈有錢的人,已不靠上班薪水賺錢,而是愈靠資本利得,才會賺錢容易又快速。
2012年台灣前10%所得者中,靠薪水賺錢的比例達72%。而前1%所得者,薪水所得占比已下降到52.9%,但再到前0.01%富裕者,薪水所得只占他總所得的13.8%而已。
股市、房市課不到稅 拉大貧富差距
皮凱提歸納出一個公式:只要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貧富不均就會持續拉大。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在1950~1980年是2.5%,1980~2012年為 1.7%。但同時間,資本報酬來源的兩個主要項目:股市及房市,許多主要國家股市長期報酬率為7~8%,不動產及債券接近3~4%。都高過經濟成長率,解釋了為什麼貧富差距會快速拉大。
拿股市資料來看,從1985年至今,台灣股市平均報酬率(大盤指數成長率)為13.4%,遠高於全球平均的4~5%,而且幾乎不用課稅。台灣證券交易只課千分之3的印花稅,外加股利課2%二代健保補充費;而其他亞洲國家稅率動輒10~17%。
其實,從台灣財政部的課稅所得資料,還不能代表民眾真正的所得情形,因為台灣的資本利得稅課太少,許多未課稅的資本利得根本沒有反映在報稅的所得資料中。一些國際理財金融機構定期發布的全球富豪調查,會合併計算股票、基金、房地產等數字,能大致反映富豪的實際財富。
高所得、少繳稅
台灣漸成富豪天堂
根據全球最大的房地產顧問公司Knightfrank發布的追蹤與預測資料,將2003、2013、2023年的數字一字排開,觀察全球近90個國家的富豪人數變動情形。台灣的數字很「亮麗」,2013年身家超過9億台幣的有1503人,30億的440人,300億的29人。
然而該注意的不只是絕對數,還要關切成長率,從2003~2013年,台灣9億以上富豪人數成長率為68%,從2013~2023年預估為28%。台灣的成長表現贏過韓國、日本及美國。此外,瑞銀資產顧問公布2014年全球富豪調查,以台灣的人口數,在全球40巨富國家中竟能排第20名,資產超過300億台幣的有29人,比前一年再增5人。
如果以每百萬人口的富豪人口數來算,台灣真是創造超級富豪的搖籃。每百萬人口就有1.3位300億級富豪,是韓國的三倍、日本的四倍。
台灣的富翁密度如此之高,背後反映的是稅賦過低、或逃稅厲害。展望未來,台灣如果不採取稅改等措施,貧富差距會比你想的、看到的,還要嚴重!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3月號: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64.html】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