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科技與傳產製造業者積極跨足中國、放眼全球,也引起私募股權基金的高度興趣。(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撰文:黃日燦
台灣社會大眾對於「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Fund)並不陌生,早在1990年代,國際私募股權基金便正式進入台灣,2000年代初期,台灣著手清理銀行不良債權,多家美國私募基金也熱烈參與,近年來,台灣科技與傳產製造業者積極跨足中國、放眼全球,也引起私募股權基金的高度興趣。
什麼是私募股權基金?
談到私募股權基金的性質、作用與利弊,社會大眾與主管機關通常是一知半解,對私募股權基金的看法也相當分歧,有人覺得引入私募股權基金是「引狼入室」;但也有人認為,私募股權基金能幫助經營不善但體質不錯的企業脫胎換骨、重回經營正軌。
事實上,私募股權基金本身是中性的,私募股權基金併購公司如同一般企業間的併購,都是基於「你丟我撿、各取所需」的資併購本質不錯但營運欠佳的企業,協助引進專業經營人才及制度,使公司營運導入正軌,進而創造利潤空間。私募股權投資通常都會有明確的退場機制,即收購企業一段時間後,可能透過企業上市或出售股權等方式獲利了結。一般大型私募股權基金募集後的投資期通常介於3到5年,1年只投資幾個案子,平均7至10年要回收。
謀取暴利的金融禿鷹?
私募股權基金利用低利率融資及高財務槓桿提升投資報酬率。1980年代是美國企業併購的黃金時代,私募股權基金當時在美國參與許多熱門的槓桿併購案(LBO)。私募股權基金常常因為槓桿操作而被冠上「點石成金謀取暴利」或「金融禿鷹」的負面標基本原則。
私募股權基金的主要類型包括:取得影響力,但不主導經營的「少數股權投資基金」、買賣不良債權的「重整基金」,以及牽涉企業控制權易手的「收購基金」(Buy-Out-Fund);而社會大眾較為熟悉的「創投基金」,廣義來說也算是私募股權基金的一環。
私募股權基金行事低調,投資運作模式靈活且五花八門,投資表現也相當亮眼。簡單來說,私募股權基金主要靠併購來賺錢,他們就像市場上的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草而居,而私募股權基金的「水草」就是產業前景不錯,但是受非經濟因素(如恐怖攻擊、地震或家族成員不願接班等)影響而遭逢困境的公司。
此外,私募股權基金也常投籤。
實際上,這種操作方式與投資房地產的道理相同:自己拿出1元,向銀行借5元,總共拿了6元投資,脫手賣了12元。若以投資總額6元來看,獲利為1倍;但以自己僅拿出1元來看,獲利為6倍。大家都以為這是「點石成金」,其實這是財務槓桿操作的結果。
此外,媒體動輒替私募股權基金貼上「金融禿鷹」的標籤,影響各界對私募股權基金的觀感。實際上,這樣的說法源自於1970年代以前,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尚未普及時期,部分私募股權基金會利用市價和帳面價值之間的資訊落差,獲取不成比例的報酬。
但在今日資訊傳遞如此迅速的時代,私募股權基金已無這樣的機會,只是部分媒體仍習慣用「金融禿鷹」這類較為聳動的字眼形容私募股權基金。另外,私募股權基金也常遭人批評為「短線操作」,但平心而論,股權投資何時進場、退場完全取決於市場,沒有投資人能承諾永遠不退場。
更何況私募股權基金選擇退場的時機通常也是企業已經整頓完畢、體質好轉的時候,若能創造這種雙贏的結果,反而有利企業永續經營。私募股權基金勇於嘗試運用國內實務較少見的手法,而台灣的主管機關行事較為穩健,不習慣私募股權基金透過財務工程、財務槓桿的作事方式,加上部分私募股權基金會讓目標企業下市予以重整,更讓主管機關有所忌憚。
但企業下市重整的狀況在歐美國家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企業本身就會選擇下市整頓,待幾年脫胎換骨後再擇機重新上市。基於外界對私募股權基金有諸多迷思,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近期出版台灣第一本私募股權書籍《私募股權基金入門:PE的第一堂課》,希望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引領讀者了解私募股權基金的本質及運作方式。
喜不喜歡私募股權基金或許見仁見智,但我們希望至少能提供正確充裕的資訊,避免諸多因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
台灣產業需私募股權基金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其實相當需要私募股權基金協助產業轉型與成長。台灣的企業經營者相當認真打拚,也會督促自己做自我成長,但隨著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產業發展也越加複雜,很難單靠經營者自我成長來維持企業的競爭力;此外,世代交替也是企業經營的重要關卡,如何藉此機會讓企業成功脫胎換骨,這時候便需要透過合作、併購、策略聯盟。
私募股權基金能密切掌握產業脈動,財務規畫縝密且嚴守風控紀律,同時不吝投資建立全球人脈與專業知識,若台灣企業能善用私募股權基金的優勢,將有助轉型升級,更何況,國際知名的私募股權基金相當看好亞洲市場,特別是台灣的產業透明度比起中國高出許多、發展也相當健全,讓私募股權基金對台灣擁有高度興趣。
過去幾年國際私募股權基金因為政策、文化、經濟發展的多層面因素影響,常出現「水土不服」問題,若台灣還未準備好敞開大門,迎接國際私募股權基金,或許就該鼓勵本土私募股權基金發展,一來本土的私募股權基金熟悉台灣產業,欲投資金額也不像國際私募基金那麼高,更適合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
近2、3年來,台灣出現新一批本土主導設立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目標鎖定台灣中小企業,足跡跨越兩岸三地,這些本土私募股權基金若能發揮本土特色,可彌補國際私募基金「水土不服」的缺憾,成為台灣企業世代交替、轉型升級過程的重要推手,並協助國內成熟產業再創新局。
(本文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口述、記者整理)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2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