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綾襄、曾嬿卿
《財訊》繼4年前的跨世代調查後,今年又進行了《2015青年世代大調查》,分別從工作觀、金錢觀、家庭觀、社會觀,一窺新世代青年的樣貌。也訪問了許多新世代,從他們的言行作為,鋪陳出青年世代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我們發現,這是一個「自己的未來自己救」的世代!
他們知道環境不利於自己,卻願意更加集中資源在他們想要做的事情上,他們可以省吃儉用,可以奔波勞累,可以捨棄高薪,朝向他們嚮往的生活前進;他們寧可看準目標,把手上的籌碼梭哈,賭一把圓夢的機會。他們知道,想要有所改變,就要行動。他們是「賭一把世代」!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在海外看到一個西門町案子覺得不錯,雖然不認識對方,就跨海直接投資了。我問他,你不怕是假的嗎?他回答我,我們的時代跟你們不一樣,我們是相信網路的,網路有壞人,就像現實生活中也有壞人一樣。」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觀察到現在的青年世代,因為在網路時代成長,在網路上認識人,解決一切問題,發展出與上一代很不同的人際關係與價值觀,決定事情更是勇往直前。
這種對新創事物的敏銳度和自信,源自於他們對新科技與新創意的接受度。「很多創投看到我的第一句話都是說:啊!你這麼年輕……,我總想跟他們說,我年輕干你屁事!你要看我的財報!因為我的東西太新,創投看得懂財報,但他們看不懂電商的項目。」年僅36歲卻已創業超過6次、擁有泛科學等8個業務單位的潮網科技創辦人徐挺耀,談起過去經驗,不斷強調,新的科技、新的獲利模式,要靠有開創性的年輕人去做,要勇於投資這些人。
最重要也最辛苦的一群人!
30歲人所得還低於老年人
事實上,總計716萬人,正處於人生黃金階段20到39歲的台灣年輕人,理應是支撐台灣國力最重要的一群人,卻也是台灣過得最辛苦的一群人,因為他們不管怎麼辛勤工作,都拚不過既得利益者與富有老人,機會較20年前,減少許多。
根據主計總處102年家戶所得調查,發現一個怪現象:沒有固定職業的退休老人所得竟然和年輕人差異不大。根據調查,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人年所得為39.45萬元,而30歲以下則為36.44萬元、30到34歲者為47.74萬元,而普遍已工作10年以上的35到39歲族群,年平均所得也不過52.84萬元。
「如果你只給台灣年輕人和柬埔寨同等級的薪水和勞動條件,怎麼能要求他們有無限的創造力?」撰寫《崩世代》一書的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感嘆,台灣人口老化,但再把資源放在老人身上並不恰當,要反向操作,要用對的政策,讓資源在世代之間流通。
林宗弘的研究發現,像是資本市場、創新創業等的創富管道都被堵塞,結果社會流動停滯,讓年輕人難以翻身,以創業環境來說,一方面沒有第一桶金難以創業,但新創事業的失敗率愈來愈高,企業要生存下去的資本額門檻愈來愈高。例如新創企業平均登記資本額約600萬元,現存企業資本額則平均3400萬元,表示企業若要存活,就要不斷增資,但往往在資本額達到1200萬元時就面臨瓶頸,微型企業難有永續力,「就算是開茶飲店、雞排店,不但要加盟金,還要花幾百萬元裝潢、買設備,資本在幾年內就會消耗殆盡,2、3年就再見了。」
更多元的人生想像!
把興趣當工作,不把老人當對手
根據《財訊》所做的《青年世代大調查》,把創業當首要目標的年輕人僅14%,台灣未來的成長動能何在,實在令人擔心。而能夠有資本創業的,不是父母伸援手提供創業資金,就是父母退休生活無虞,不用靠子女養家,年輕人才得以無後顧之憂闖蕩世界。
徐挺耀就坦言,「我爸是教授,我媽是中華電信退下來,他們不需要我供養,所以我才能創業,創業資金25萬還是我媽媽提供的。」
然而,受不了台灣產官學界對青年創業以及發展電商產業的漠視,已創辦過莫拉克災情中心、推動消弭數位落差「胖卡計畫」的徐挺耀,四年前決定移師海外,拚到今年6月,潮網科技率台灣業界之先,推出線上即時競價(RTB)的網路廣告平台,可望打破代理商長期把持的扭曲生態,還能做到跨境投放,且很快便完成數百萬美元的A輪募資…(本文截自財訊481期,詳全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