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張威珍。(圖/記者林信男攝)
記者徐珍翔、林信男/專訪
7層樓高的嘉威大樓,平日就直挺挺地站立在五股工業區的老舊建築之間,似乎一點也不歎羨周邊「同類」頭上所戴著的「鐵帽子」,腳邊空處更三不五時有街坊的愛車前來「取暖」,這一切,恐怕都是跟它當家學的,因為按照張威珍的理論來說,即使真的多了一些鐵皮頂樓加蓋空間可用,未必就是真的賺到,行個方便讓鄰居臨停,好像也沒什麼損失;這位年近六旬的會計師,一生精算卻熱愛「吃虧就是占便宜」這種老八股。
張威珍是嘉威會計師事務所的所長,也是台灣省會計師公會前理事長,就在我們去訪問他的前一天,他任內積極推動的《會計師法》修正內容「會計師加入在地公會可全國執業」才剛在立法院財委會初審通過,這對一些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型事務所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將來很可能不用再被迫打腫臉充胖子,只為了「拿門票」而聘請過多會計師;談起這件事時,張威珍正坐在事務所昏暗的員工餐廳角落,與我們面對面邊吃邊聊,妻子施月女、兒子張宏尉則分別坐在他的左右。
「不要講這些不好的啦,你心臟不好,過了就算了。」隨著話題進入理事長選舉期間遭競爭對手攻擊的經過,眼見張威珍開始眉頭緊皺,說話聲音也越來越小,施月女與張宏尉趕忙出聲安慰。隨後張宏尉無奈地說:「他(張威珍)就是這樣,家人都反對他當(理事長),但他總覺得他有責任。」不過,張威珍卻頗不以為然,給出的說法則是,「人生不需要因為有人批評,就不做原本該做的事,如果太在意別人的想法,那大家都不用做事了。」
▲張威珍座位後方就掛著父親張丁和的墨寶「禮運大同篇」,用以自省。(圖/記者林信男攝)
其實,《ETtoday東森新聞雲》這次會找上張威珍,全因他一手創立、剛過30歲生日的嘉威會計師事務所去(2015)年10月甫獲得由美國B型實驗室發起的B型企業(B Corp)認證,乍聽之下,很容易讓人誤認是社會企業的國王新衣,雖對外宣告,但眾人看不見;面對這個在國內相對陌生的名詞,我們也曾懷疑是否只是宣傳口號、換湯不換藥,因此,才決定把嘉威當成我們進行「解謎」的第一站。
B corp認證根本不重要?
「那個B corp認證,其實我們自己也還好阿,不知道為什麼會拿到。」面對我們客套的開場白,張威珍當下一臉靦腆,直接把問題拋給自己兒子,也是嘉威會計師事務所特助的張宏尉,不過,張宏尉所給出的答案並不精彩,「完全就是個意外」,他淡淡說,只是某日在整理垃圾郵件時,不小心看到一封來自中華徵信所的信件,內容是一場關於B型企業的演講。至於會實際參加的原因?反倒有趣,「因為聽一場演講只要500元,還送一本書,感覺很划算。」
談到張宏尉把B型企業相關訊息帶回事務所後的反應,張威珍則忍不住搶話,「當時我們就在想,世界上怎麼會有組織的想法和我們這麼像,人家是美國的組織,像我們Local(本土化)企業,怎麼可能會沾得上邊?」後來他為自清兩者不謀而合,還強調B corp認證得審核過去半年內表現,而嘉威並未作出任何調整,當下就直接以「現狀」送件。缺乏「努力過程」這類充滿戲劇張力的描述,讓我們不禁懷疑,相較於一些企業汲汲申請認證,對嘉威來說,貼上B corp標籤與否,或許根本沒那麼重要,充其量不過是個期中考罷了。
眼見話題即將進入正題,我們開始磨拳擦掌,之後接連拋出種種質疑,包含此次獲得認證的關鍵?如何在社會責任與獲利間取捨?甚至當張威珍脫口說出嘉威仍有不足之處時,我們立刻嘗試挖掘背後含意,就連始於30年前的行善動機也不打算放過,希望藉此盡可能拼湊出B corp認證的真實樣貌;不過,張威珍確實讓我們有點意外了,所有回答不但明確,更三不五時拿起手邊的紅色白板筆,在白板上一次又一次熟練地畫出各種示意圖,儼然「張老師」在替台下上課一般,於是我們想,這些理論肯定是他長年累月自省的結果。
▲張威珍往往不假思索就可在白板上畫出各種示意圖。(圖/記者林信男攝)
這老闆自己高喊「錢多、事少、離家近」
嘉威事務所合夥人有著讓員工「錢多、事少、離家近」這種在資方眼中看似荒唐的共識,但從張威珍口中,卻能一一道出箇中玄機,他先告訴我們,嘉威員工的薪資,約比同業平均水準高出15%,隨後解釋,當一家企業願意用較多薪水聘請員工時,不僅當下能獲得較高的工作效率,員工流動率也會大幅下滑,「你想想看,假設一家事務所的流動率很高,客戶今年要跟查帳員說明公司狀況,明年換人又要重新再說一次,忠誠度怎麼可能會高?」
他進一步分析,不少企業主都只想到,小餅每切給員工多一點,自己就得少分一些,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好服務其實會讓餅越做越大,「看你(老闆)是要分到台積電的1%?還是小企業的100%自己全拿?」如果老闆一直跟員工計較,導致員工流動率提高,手上的餅反而會越來越小,「這塊餅其實是有彈性的,以為餅永遠一樣大,根本就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此時的張威珍,彷彿對自己多年來的觀察有種不吐不快的衝動。
被問到各大會計師事務所員工拼老命加班的當下,嘉威有什麼本錢喊出「事少」的口號?張威珍顯得有些謹慎,不忘先替其他事務所澄清,強調是因為嘉威放棄首次公開募股(IPO)的簽證業務,轉型專攻IPO前輔導的市場,才能對外說出那般豪語。隨後他才透露,嘉威總是在淡季時召募、訓練人才,旺季時才能成為「即戰力」,但部分企業主寧願拖到人手不夠用時才開始補人,「這就是『先有人再有事』,還是『先有事才有人』的觀念差異。」
「招募員工時,若基於離家近的考量,最後錯失人才怎麼辦?」當我們問到這個當下自認為會讓對方難以抉擇的考題時,只見張威珍輕描淡寫說:「沒關係阿,你想想看,一個人每天上班8小時,如果通車時間是60分鐘,一天就等於耗掉10個小時,這些時間都應該要算,那是員工實際付出的時間,更何況風險、交通費都會因此增加。」所以嘉威一向不錄取車程超過30分鐘的求職者,如此言論,讓見識過不少老闆思維的我們內心又忍不住「哇」了一聲。
▲採訪當天,一群張威珍捐助10多年的嘉義後塘國小學生前往參訪。(圖/記者林信男攝)
在台灣,幸福企業早已輸給血汗工廠
有趣的是,這位看似好好老闆的張威珍,其實也很清楚資本主義的重要性,「台灣所謂的幸福企業,早已經被血汗工廠打敗了。」他直言,沒有競爭力的幸福企業根本無法在目前社會存活,因此強調企業必須先有競爭力、能獲利,才能真正拿到永續做好事的門票,「會計師剛好屬於高技術門檻,今天如果是低技術門檻的工作,我的經驗很可能又不適用了,恐怕也會選擇提高工時。」最後,他用自己獨有的論證方式清楚告訴我們,B型企業的重頭戲,其實是可行商業模式下的影響力,因為它希望企業可以先賺錢、再做善事。
這位年近耳順,無論坐著、站著,都始終抬頭挺胸的一所之長,雖然掌管每年數億營收,甚至一肩撐起上百員工的家庭生計,但每當我們附和誇獎,或者他開始為嘉威的成就感到驕傲時,總會不經意說出:「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地方要學習啦!」活脫脫就像株含羞草,那些原本還張揚著的葉片,一下子全都閉了起來。
或許,就是這種謹言慎行的個性,才讓他在30年的精算生涯後還不至於迷失自我、淪為急功近利之輩,這點從他在訪問尾聲時,倏地轉頭向兒子所交代的話語也可見一斑,「如果有一天,我這個所長的頭腦已經不會變了,你要趕快幫我移除它,否則我就會成為阻礙公司成長的最大絆腳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