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2016年6月號。(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撰文/楊雅惠
中小企業長期對台灣經濟有莫大的貢獻,在經濟產值、出口、就業上,皆有相當比重,其貢獻在不同階段有所不同,經濟發展早期之中小企業比重較高,而1980年代後期,在新台幣升值,土地與勞工成本快速上漲造成出口競爭力降低,使台灣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進而造成倒閉或出走海外,占台灣經濟的比重逐漸降低。
然而近年來外銷不振,至2016年4月底一連15個月出口負成長,不亞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經濟情勢之嚴峻,台灣的經濟前景目前難以樂觀。能否在這經濟困頓時出現曙光,展現發展潛力,需要創意開發,尋求有利商機,這便需要社會上各階層各智慧之啟動燃炙。
由於中小企業一向具備因應環境之韌性、彈性,在困頓環境中仍可調整因應,因此如何激勵中小企業充分發揮活力,提供其活絡的發展環境,乃是當前值得考量之議題。在歷年台灣面臨國際上金融危機以及兩岸間政治僵局期間,中小企業多能尋得生機,創造機會。而今,經濟情境困頓,倘若中小企業能在多舛環境中找到商機,應有助於台灣經濟之尋求轉機。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金融環境應提供順暢之資源管道,讓具有潛力且體質健全之中小企業得以順利發展。
⊕大企業籌資機會較中小企業多元
一個健全的金融體系,應能提供經濟各部門之資金需求。金融體系對產業之協助機制,包括市場機制以及政府專案措施。市場機制包括間接金融(以銀行機構為主),以及直接金融(以金融市場為主)。倘若金融體系之市場機制未能有效運作,某些重要產業無法透過一般市場供需機制獲得生產週轉所需資金,則政府須為該產業設置籌資體系,透過輔助機制以協助其籌措資金。
檢視中小企業的籌資環境,往往不如大企業之籌資管道多元並行。以間接金融而言,銀行相關法令規章並無明文規定排除中小企業之借貸,但是在實務運作上,一般中小企業較欠缺完整之財務報表與健全之會計制度,不易提供足夠抵押品,較不易獲得銀行融貸。至於大企業多能提供抵押品做為貸款擔保,每筆貸款金額大,編製完備財務報表,資訊較為透明,較易為銀行行員納入核貸對象,此現象在銀行業皆為公營銀行時尤其明顯,使得早期中小企業必須求告於民間借貸市場。
此情況在1989年銀行開放民營設立之後有所改變,銀行家數增加,銀行產業之競爭程度大幅提高,積極爭取客戶,對中小企業放款態度改變,增加中小企業融資機會。
表2列示2014年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最高之前十大銀行,前兩名為第一銀行及合作金庫,超過10%,前8名均為1989年前已存在之舊銀行或公有銀行轉型,唯第9名玉山銀行乃1990年後方成立;第10名台中商業銀行,前身為台中區合會儲蓄公司。可見中小企業之求貸對象,仍以多年舊行庫為主。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2016年6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