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2016年8月號封面。(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撰文/邱俊榮
2016年是總統大選後政經局勢將會有大幅改變的一年。在新政府的新經濟思維下,過去幾年台灣經濟發展的路線很可能發生轉變,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此外,台灣做為與國際經濟深度連結的經濟體,也必然會受到國際經濟局勢演變的重大影響。要探討台灣當前的經濟課題,就不得不由兩岸、國際,與台灣本身的產業問題來著手。
當然,影響當前經濟課題的因素經緯萬端,但限於篇幅,我們只能擇其要者來加以探討。以下3點,應是台灣目前面對最重要經濟課題,也是我們必須認真面對的課題。
課題1:必須審慎因應全球產業版圖重組
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都在找尋迅速走出金融危機陰霾的解決方法和新的經濟成長模式。以美國為主的已開發國家藉「再工業化」重新取回國際製造業競爭的主導權,而一些開發中國家則試圖以比中國此一過去世界工廠更低廉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全球製造業轉移的新基地。
美國與歐洲「再工業化」的重心都是重塑競爭優勢,最大的影響在於推動全球製造業的版圖重組。美國的「前瞻製造」或德國的「工業4.0」政策隨著推動新工業革命先導技術的產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高成本國家透過更靈活、更經濟的新製造裝備生產更具個性化的、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未來在製造領域的實力對比將重新向先進國家傾斜。而開發中國家在製造業產出的追趕速度將會明顯減緩。這會影響到全球產業的地區布局,進而導致全球產業版圖出現大重組。
歐美先進國家的「再工業化」,顯然已對包含台灣在內的全球分工體系造成長遠性與結構性的影響。南韓與中國的因應策略都是藉由進口替代政策以發展完整的上下游供應鏈體系。美、歐、韓、中的這些發展策略事實上已對習於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取得片段生產優勢的台灣造成極大衝擊。
台灣產業面對的主要問題首先在於創新不足,以至於自主性的技術與產品不足,被替代性很高,也因此對主要市場的出口不斷被對手國侵蝕;其次在於產品的多元性不足,特別是在多年致力發展上游產業後,整個下游產業幾近消失,使得上游產品沒有出海口、也沒有下游產品可賣的窘境。這樣的趨勢只會日益明顯,因為美、歐各國的再工業化成果已經逐漸顯現,韓、中藉完整供應鏈打擊台灣產業的態勢也日益成形。台灣產業面對的情況可謂日益艱困。
台灣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工業復興」的大趨勢下,應思考如何加以借鏡,擬定台灣的再工業化策略,吸引過去外移的製造業回流,有效擴張出口、提振內需。更重要的是,台灣必須找出可長可久的發展模式,對內盡速強化經濟體質、加速產業升級,對外則應透過優質的自由貿易協定強化與先進經濟體的連結,以避免邊緣化的危機。唯有以更好的產業結構來融入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經濟體,並開始發展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才能確保台灣貿易可長可久的發展。
課題2:必須思考融入國際經貿整合的路徑與方法
過去幾年,前政府透過「先中國、後全球」的策略來試圖融入國際經貿整合,然而兩岸經貿、產業與人員的交流互動加速、加深所帶來的效益成果多未能如預期,也導致台灣內部對兩岸朝經貿整合發展的看法,歧異與爭議程度日漸擴大。此次總統大選的結果,似乎也說明了人民對於「由中國走向世界」路徑的疑慮。
相對於對兩岸經貿發展的疑慮與爭議,台灣欲加入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則是罕見的具有較廣泛的共識。誠然,相對於遙不可及的FTAAP與RCEP,加入TPP直接接軌以美國為主的先進經貿體系,的確是各界目前較有共識,也認為可藉此取代兩岸經貿關係的選擇。我們可預見新政府對於加入TPP將更為積極,成為台灣融入國際經貿整合的主要路徑。
雖然情勢如此,但台灣產業界對於TPP的實質內容與影響仍不甚了解,政府相關部會對於加入TPP的努力程度也尚令人無感,都是值得憂慮之處。例如,在TPP的歷次談判中,勞工和環境兩項補充協定的爭議性頗大,這正是由於TPP要求各會員國的國內相關法律規定,不能為了貿易保護而存有不符合國際勞工組織(ILO)和國際環境組織相關規範之政策,若有會員國不接受,就將視同退出TPP。
台灣若有機會加入TPP,一方面當然可得利於各會員國降低關稅的好處,藉此拓展出口,但另一方面,勢必也會因對外關稅降低而衝擊到部分本土產業,這是FTA的基本性質,自不待言。重要的是對於國內產業的影響評估必須盡快提出,才能掌控產業調適期以做好因應準備,也才能避免一如服貿協議的黑箱疑慮。
面對TPP此一新世紀的FTA,必須關心如何因應TPP的各項「公平」或所謂「競爭中立」規範對國內經濟的衝擊。就政府而言,除了前述的產業影響評估應盡快完成、公告,並與產業共同進行調適之外,各項國內法規與制度的調整更為重要,應盡速盤點和修整不符合TPP高標準自由化之法規和制度,做好接軌經貿自由化的開放配套措施。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台灣加入TPP將會面對較高的勞動、環境和智財權等標準要求,這勢必升高台灣產品出口成本,衝擊對TPP市場的出口。
因此,產業因應加入TPP後的高標準挑戰,除了應盡速與政府貿易、勞工、環保、匯率等相關部會共同尋求整體解決方案外,也必須捨棄「成本至上」的觀念,盡快以創新轉型來因應。
課題3:必須嚴肅面對高薪化的經濟環境
從2011年美國開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到2014年最熱門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彰顯了全球對於貧富差距議題的重視,從OECD、世界銀行到聯合國,都紛紛認為全球目前最應重視的是分配不均而非持續成長的問題,聯合國日前甚至指出「加薪」(而非貨幣寬鬆)是全球經濟想要復甦的唯一動力。可預見提高受雇者的薪資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是全球趨勢,事實上,中國與東南亞的幾個主要國家都已經啟動明顯的加薪政策。
台灣對此一全球趨勢的體認仍相對薄弱與落後,主要是因為台灣產業的生產與出口中,追求低成本還是非常典型的思維,也較其他國家更為明顯。也因此過去幾年基本工資的調整幅度都非常小,遠低於南韓、中國、東南亞、美國等主要貿易對手國。
邱俊榮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博(碩、學)士
經歷: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及經濟學系主任、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校長及財金學院院長、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系主任、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兼任教授、台灣經濟學會秘書長及常務理事、國家金融安定基金委員會委員、考試院考選部高等考試典試委員、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高等教育評鑑委員、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台中市政府研考會委員、桃園市政府研考會委員、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台灣智庫諮詢/執行委員、勞動部大專就業學程及雙軌旗艦訓練計畫工作圈委員
※ 精彩全文,詳見《台灣銀行家2016年8月號》。
※ 本文由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