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圖/記者林信男攝)
記者林信男/台北報導
薪水高,就留得住人才?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領高薪往往要付出長工時、無法兼顧生活品質等代價,因此,已有部分上班族,開始拒絕「苦勞高薪」。對此,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台灣工時缺乏彈性,「未來這種趨勢,會更明顯。」
「後彎勞動供給曲線,已經出現。」邱俊榮解釋,隨著薪資提升,勞工一開始會願意增加工作量,但到了某個程度,勞工反而希望工作量減少,期待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所得提升,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會更高。」
邱俊榮直言,台灣必須創造更多倚賴「腦」,而非倚賴「肝」的工作,不應繼續靠長工時、高勞力產業,支撐經濟,過去政府太仰仗這類產業,結果就是本國勞工不願從事勞力密集工作,只好大量引進外勞,「2015年雇用的外勞,是2010年的2倍。」
邱俊榮說,保障勞工權益,已是潮流,「將來大概不能夠拿『企業要獲利,才能養勞工』的邏輯,去規範事情。」
邱俊榮分析,雖然台灣服務業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占比很高(逾6成),但仍屬勞力密集產業,「便利商店、飲料店,建立在很低的勞動成本上」,其他國家服務業所從事的,可能是專利仲介之類的低勞力、高附加價值業務,「服務業GDP占比高,一定要生活品質改善,才有意義。」
醒吾科技大學研發長鍾志明則認為,年輕世代在職場上的表現,呈現「M型化」趨勢,一部分人很拚,持續培養競爭力,讓自己獲得更好的待遇;另一群人則從未思考,要拿高薪該具備什麼能力,「一旦發現領高薪要付出很多代價,他就不玩了。」
鍾志明強調,如果一直處在相同職級,薪資當然不會成長,所以要設法往上爬;但是,許多年輕人不見得想要高薪位子,「他們不問薪水增加多少,而是問,我要多做多少事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