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特
今天來小小談一下政治兩個字,政治這兩個字的英文Politics,維基百科裡面有一段的說明如下: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 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 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4]。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政治成為了城邦公民參與的統治和管理活 動。
但Politics為什麼會被中文翻譯成政治呢?因為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現在去查政治這兩個字的中文解釋也會找到如上的翻譯,可是其實古聖先賢用這兩個字是非常有意義的,並不是如國父所言的這麼簡單,我們就是因為非常輕忽我們文化當中的深邃意涵,現在的社會才會搞的這麼烏煙瘴氣。
先來聊聊這個政字,論語顏淵第12裡面有一段對答: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表示為政者的要件是什麼?就是自己的德性品格得要先端正,而後才可以為政,政治的政等於端正的正。再看看政這個造字,是一個正字加上一個文字,文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彰顯,顯示的清楚明白。也就是德性品格於這個人身上顯示的清楚明白之義。古聖先賢為什麼造這個字用於治之前,也就是身負治理眾生的 人,首要的要件是自己的德性品德要非常的端正,旁邊的人都看得清楚明白,這樣的人才有資格治國。
而這個治字放於後,則表示要治國,要使天下大治,眾生得以溫飽安康需要什麼?最基礎的要這個政字。要一個可以把這個政字做得圓滿的人來治理國家,這是最基本的條件。
我們現在充斥很多治國的言論,有什麼經濟掛帥的,CEO治國的多如牛毛,但我似乎就沒看到提倡德性治國的,品格端正治國的,好像這些東西很八股,不 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但結果是什麼呢?前面那個總統貪汙,後面這個秘書長收錢,是綠的,被打一巴掌,是藍的,被踹一腳,通通沒有差,全部都該死!其根結在哪?就是有智慧的人太少,而把這些人選出來的人是誰?就是我們這些看不懂真正有德性,懂聖賢治國之人的愚痴眾生。
●作者史考特,桃園中壢,網路行銷。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