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數科併購東森電視,爭議不斷。(圖/記者李毓康攝)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台數科計畫在收購東森電視台後,半年內完成30億元現金增資,以提充實自有資金來源,消除「空手到」、「還不起錢」疑慮,金融界主管說,以聯貸案整體架構來看,「現增」可說是台數科逾百億元融資工程中,最後一塊拼圖,現增完成後,將使得借貸條件與還款之安排更趨於合理化。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這項現資案具體執行方式例如大股東認不認、認多少、如何認?資金到位時點?以及增資效益與可能的影響等,台數科與銀行團均諱莫如深,「最後一塊拚圖」成為全案最深的黑洞。
最後一塊拼圖 最深的黑洞
回頭檢視聯貸案結構,台數科以母公司、子公司以及被併購標的東森電視股權做為借貸標的,向銀行團融資135億元,這是國外常見的「槓桿併購」手法,而國外交易慣例,借款人通常須備妥30%自備款,不過,本案交易金額111.24億元,台數科卻借足了135億元,一毛錢也沒出,既不符國外交易常態,也遭人質疑「空手到」,銀行團更有「超貸」之嫌。
另就還款來源評估,台數科借款135億元,授信5年,不計利息、不考慮目前帳上16億多元的長短期負債,光是這筆135億元借款,每年須攤還本金27億元,不過,台數科加東森電視合計每年現金流量粗估16億餘元,明顯入不敷出,償債恐怕有困難。
現增30億 補破網兼救急
因此,可以這麼說,銀行團要求台數科增資30億元,除了強化控管債權風險,更大效果恐怕在於「補破網」,一則台數科償債能力不足,增資30億可挹注救急;二則增資後,台數科自備款比例可望從原本的0%提高至27%左右,接近一般交易水準,銀行團可免於被捲入「超貸」疑雲。
業界:為何對台數科特別好?
銀行團設定「現增」做為動撥條件,一舉化解難題,資深的銀行主管說,銀行授信放款為賺利息,除非是債信好 的大客戶,一般實務做法都是「用多少,貸多少」,台數科資金需求111億元,銀行團貸给135億元,再補辦現增調整授信架構,台數科又不是台積電,為什麼對它(台數科)特別好?
全體大股東承諾足額認購?
金額不算大的30億現金增資,卻有小兵立大功之效,無疑是本案至關重要的一環,釐清全貌實有必要,因此,台數科與銀行團應針對下列三個關鍵問題,提出具體說明:
第一、 台數科本次現増30億元,大股東預定認購75至80%,換算金額為22.5至24億元,全體大股東有沒有承諾將足額認購?其財務規劃為何?其中又以凱月公司動向最關鍵。
資料顯示,凱月是台數科最大股東,名下直接控股約13%,加計間接與交叉持股,可控制股權直逼30%,若按其持股比例,至少要認足3億元,凱月認不認,認多少,攸關現增成敗。
不過凱月去年為併購新永安、大揚兩家系統業者,已押上所有身家舉債118億元,財務狀況備受關切,未來若同意認股,能否認足?錢從哪裡來?自籌或銀行融資?若是自籌,將以什麼方式取得資金?
▲台數科大股東們會不會足額認購現增股,大家都在看。(圖/記者林睿康攝)
現增將引進策略投資人?
第二、若凱月或其他大股東放棄認股,有無備案或因應措施?是否規劃引進外資或策略投資者?
引資入股於法有據,只不過台數科一向以「沒有一毛錢中資或外資」的本土媒體形象博取社會認同,「本土化」更是NCC審議東森電視股權交易案的重點因素,若有引進外資或策略投資人之規劃,台數科自應於事前說清楚、講明白,不容模糊其詞,影響NCC誤判。
先闖關再增資 東森電視到底賣給誰?
第三、增資效益及相關影響為何?特別在股權與經營權穩定性,銀行團評評報告何在?台數科願不願意具體承諾?
本案授信結構不同於國外慣例,係由銀行團先釋出貸款額度,協助台數科取得入主東森電視的門票,並於獲准收購後補辦現增,將自備款比例拉高至3成。
問題在於,「現增」是未來式,仍有變數,一旦大股東放棄認股或認購不足額時,為補足缺口,勢必引進外部資金,如此一來或將牽動經營權異動,屆時台數科已不是原來的台數科,但NCC卻已放行。
為避免「移花接木」或「掛羊頭賣狗肉」等脫序現象,除了現增資訊透明化,若現增可能對經營權造成影響,台數科自應於事前敘明,做為NCC審酙依據,若無涉經營權,台數科必須具體做出承諾,現增之後的董事會以及經營團隊與NCC審查之董事會與經營團隊,並無二致。
台數科有難言之隱?
今年1 月初,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東森電視股權轉讓」公聽會中,中國信託銀行副總楊雅麗表示,這個東西(現增案)不是突然通過的「⋯去年10月的時候,銀行做這個設計條件的時候就已經放進去了…。」
如果中信銀所言屬實,「現增」早在規劃之中,銀行團對於增資益與可能造成的影響,必然做過各種模擬與評估,台數科大股東也應銀彈上膛,甚至鎖定特人做為備援方案,但相關資訊卻隱而不發,不禁令人質疑,這其中究竟有什麼不可告人之處,有什麼難言之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