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用手機幫你看病 它變1.9億人健康管家

圖/商業周刊提供

▲人稱阿里巴巴五虎將之一的王濤,用當年開發淘寶電商技術的經驗切入醫療,讓平安好醫生平台每月養出3,300萬活躍用戶。(圖/商業周刊提供/攝影駱裕隆)

文/蔡靚萱 攝影/駱裕隆

未來10年,當所有行業都將變成服務業時,「認清需求」成為一堂必修課。

今年5月初,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平安好醫生,在香港風光掛牌,一舉將市值推向港幣5百億元,約合新台幣2千億元。背後投資人包括日本軟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知名股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市值的秘密在於,優質用戶體驗。它雖然創業時間比同業晚,卻拿下高達1億9千萬註冊用戶、每月3千3百萬名活躍用戶,穩居業界龍頭。

互聯網醫療的生意,其實很難做!

中國在2013年出現數千家互聯網醫療公司盛況後,因找不到可持續的營運模式,而經歷一輪大淘汰,去年僅存約五十多家,被評為是「互聯網+」風潮中最慢獲利的領域。

滿足需求障礙多
求診成本高,還不能標準化

平安好醫生董事長兼執行長王濤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跟我們分享,他是如何層層解開「需求」密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初始,他先把低頻率的求診需求解決。

平安好醫生的創業邏輯很簡單,既然廣大網民都習慣要購物就上淘寶,它的目標就是,養成用戶「要健康就上平安好醫生」。王濤希望讓用戶在手機上就能看診,並能以最低成本去支付費用。

然而,很多競爭對手在這一關就止步。

王濤分析,電子商務的購買行為是消費者做主,自己喜歡哪個款式的衣服、包包,覺得價格滿意就下單,「但是醫療我做不了主,我真不知道我得了一個病,應該買什麼樣的藥、做什麼樣的治療。」

王濤說,在網路上做醫療服務,也不能全把自己當平台做,只想模仿優步(Uber)或滴滴出行模式,網路叫車是A計程車、B計程車都能把乘客送到目的地,服務標準化誰做都行,但在醫療不行,掛錯科別、找錯醫生還會延誤病情。

自建醫療團隊
AI搭真人,24小時問診

王濤說,摸索後才發現,要提供「最有效」的醫療,就要吸引醫生深度參與這個平台。然而,王濤與團隊諮詢了好幾位資深醫生後發現,他們工作時忙得連上廁所時間都沒有,根本不可能配合問診,甚至,三甲醫院醫生收入豐厚,要聘請他們上線,成本將居高不下。

「我們當時下了一個決心,建自己的醫療團隊。」王濤說。

想通這點,當同業都在追逐「輕資產」模式,不開醫院、不聘醫生,只瞄準建立平台廣邀醫生上線問診。王濤選擇走獨特的「輕中帶重」混搭模式。

平安好醫生醫學總監謝紅,就是被王濤從服務了20多年的南京醫院挖角。然而,擁有醫生團隊,必須付出很高的薪資成本,該如何壓低網路問診成本?王濤說,盡早用人工智慧(AI)。

現在,當用戶登錄平安好醫生App(手機應用程式),只要按下快速問診鍵,聊天機器人會立馬詢問:幾歲、性別、什麼症狀、發生多久?之後推薦適合的科別與醫生,按下確認鍵,你就能24小時、全年無休找醫生線上問診。你若有皮膚紅腫脫皮、喉嚨不舒服這類看得到的病徵,還能拍張照上傳,由醫師遠端判讀。

現階段,平安自己的醫療團隊看診免費,三甲醫生問診則收費人民幣50元到200元不等。

當病患只是簡單的頭痛、便秘、感冒,這個AI加真人醫生的組合,會推薦購買成藥或保健食品緩解症狀;一旦判斷病患必須驗血、驗尿做進一步診斷,則免費提供醫院預約掛號轉診服務。

協助分級轉診
每日看診量=上百家醫院

「這就像美國的家庭醫生制度,」王濤說,由互聯網扮演起又快又便宜的第一線醫療角色,協助分級轉診。

目前,其已與全中國3100多家醫院合作掛號轉診,以及與一萬多家藥局聯手賣藥、送藥。

平安好醫生創立才3年半,已寫下驚人的看診量。根據財報,平安好醫生截至去年底,醫療團隊規模達888人,其中包括172名醫生。在AI協助下,竟能支撐每日平均高達37萬次的看診,換算等於上百家三甲級(最高品質級別)醫院的看診量,同時,使用者滿意度達98.5%。

懷疑者不免擔憂,沒有面對面的觸診、聽診,診斷會精準嗎?只吃成藥,有效嗎?

「成藥的角色很重要,常見初級疾病很好用。」盛弘醫藥董事長楊弘仁分析,美國人感冒也不會去看醫生,往往是服用成藥緩解。因為預約到的診往往已在五天後。對於缺乏基層醫療的中國15億人口而言,比起生小病到黑心診所被「剝皮」,有個具公信力平台給予好建議,滿足大約2成到3成的市場需求,有其利基。

「三甲醫院備藥大概兩千種,平安好醫生商城可選至少五萬種。我們的服務比電商還難。」出身自阿里巴巴的平安好醫生營運長白雪強調。

有效降低誤診
2億次問診紀錄培訓AI

王濤得意的分析,成立3年半以來,累積了兩億多次問診,每句話都由AI用標準化的格式記錄下來,「(現在每天看診量)快40萬條了,我很難想像哪個醫院、哪個機構可以用這樣的一個量來培訓AI。」

謝紅說,現在平安好醫生的AI系統,診斷越來越準,但要經過真人醫生確認,才會提供給病人。而人工與AI交互糾錯,也會降低誤診率,例如,當病患主訴胸痛、呼吸困難。正確建議是,馬上轉診給醫院,平安的AI系統就曾成功的糾錯過兩次。

然而,幫大家問診、治病,還不代表就能養成超級用戶。

用健康牌圈粉
走路賺購物金、名醫直播

超級用戶的養成有一個基本要件:頻繁的互動,增加彼此信任與理解。然而,看病雖然是人人都有的剛性需求,卻沒有人想天天看醫生。

有意思的是,根據大陸研調機構易觀千帆4月發布的行動App排行榜,平安好醫生當月活躍用戶規模高居問診類App第一(領先第2名近7倍);月活躍用戶數增幅在所有App中排名第9,贏過送餐的美團與電商唯品會。

平安選擇的做法是,延伸自己的定位,「醫療是低頻,健康是高頻!」王濤說。

他的策略是,當病患試過網路即時免費看診後,平安就用計步獎勵留客,鼓勵大家把每天手機上記錄的走路步數折換成購物金,可兌換商城的保健產品,養出一批具有健康管理習慣的超級用戶。

於是,平安好醫生的總裁特助鄧遠德,就觀察到自己岳母成了忠實用戶,天天忙著走路賺購物金。同時,平安好醫生加碼名醫現場接call-in義診直播,就像台灣家庭主婦愛看健康新知類的節目,藉由提供衛教資訊,建立了穩定的收視群。現在平安App上的問診節目收看人次動輒6、7萬人。

王濤還不滿足,他正切入中醫市場,發展病患臉色、舌苔判別,以及聲紋醫療分析,甚至遠距把脈,將「望、聞、問、切」能力一網打盡。

平安好醫生最近亮相的「1分鐘診所」智能藥櫃,是個約兩台販賣機大小的機器,一側是藥物自動販賣機,一側是僅能容納一人的小診間,按照螢幕指示說出症狀以及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就能語音辨識、直接連上平安好醫生的醫療團隊,諮詢後若開藥,自動販賣機就能掉出適合的產品。

不急著想獲利
獲利密碼藏在保險業務中

現在,平安雖然在健康商城與健檢等業務有收入,但是前期的補貼作業,讓其目前仍處虧損狀態。

母集團目前對平安好醫生,沒給太大轉虧為盈的壓力。因為,密碼藏在保險業務中。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翁麗俐觀察,全球的健康產業正與保險產業整合的,光是美國,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就出現兩樁鉅額購併交易。她認為,中國傳統保險業進軍醫療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中國平安保險,其透過轉投資的平安好醫生,成就了「金融+科技+醫療健康」的新版圖,擴大保險業客群、降低藥品商通路成本,帶來合併綜效。

醫療AI新創公司安智生醫執行長黃賢驎分析,中國的互聯網新創是先衝流量,「就算不賺錢,也要努力吃市場,一旦市場吃下來,就賺不完。」就像優步、滴滴打車尚未獲利,卻享有高估值,雖然互聯網醫療獲利模式還未明朗,但是平安好醫生如果成功,將會是全球第一個案例。

從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到習慣與自己互動,客戶的需求真的是「養」出來的,即便,你得因此學會建立生態系,去挑戰過去從未想過的極限。


【更多報導】

你不知道的張忠謀...赴湯蹈火也要維護「誠信」,妻子拿台積電贈品也得付錢

原本認為「台灣再過幾年總會回歸」的中國學生,為何來台後想法卻大改變?

在澳洲被吼「滾回你的國家去!」一個台灣人的觀察:為何澳洲人討厭移民?

雙子創佳績、金牛努力被認可!12星座「6月運勢」大解析,工作運前三名是...

27歲男子按摩後突然身亡!外科醫師提醒:「這個部位」別亂按,小心腦梗塞致命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595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鍵字: 商業周刊手機醫生王濤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富爸爸砸4000萬助兒子買國有不動產 慘噴逾135.6萬贈與稅

富爸爸砸4000萬助兒子買國有不動產 慘噴逾135.6萬贈與稅

台北國稅局今(18)日指出,民眾協助子女取得國有不動產,需要注意贈與稅的問題。近期有一名富爸爸砸4000萬協助兒子標下價值6000萬元國有非公用不動產,雖然其中2000萬元由兒子自行貸款處理,但4000萬元購買房地的「助攻」行為已涉贈與稅,後遭核課135.6萬元稅金。

2025-02-18 16:19

大武山去年每股賺1.46元 配發現金股利2元、殖利率4.25%

大武山去年每股賺1.46元 配發現金股利2元、殖利率4.25%

大武山(6952)董事會今(18)日公布2024全年合併營收為12億元,年增6%,稅後淨利為9,572萬元,年增32%,EPS為1.46元,主要受惠中高階蛋品需求成長及牧場生產效率提升,帶動全年毛利率接近3成;也通過2024年度盈餘分配案,將配發每股現金股利2元,包含現金股利1元、資本公積1元,以今日收盤參考價47元計,現金殖利率約4.25%。

2025-02-18 15:57

禽流感、飼料成本漲 卜蜂董座:蛋價應該要調漲

禽流感、飼料成本漲 卜蜂董座:蛋價應該要調漲

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大宗物資黃豆、玉米現在價錢已經是高價位,不過國內豬價維持、雞價有成長,但蛋價表現不好,卜蜂(1215)董事長鄭武樾指出,近期傳出飼料每公斤要漲0.4元,加上有禽流感因素,造成雞農損失很大,因此合理上來說蛋價應該要調漲。

2025-02-18 12:18

老牌ETF大暴衝 0050、0056規模雙雙攻破4000億

老牌ETF大暴衝 0050、0056規模雙雙攻破4000億

今(18)日0050、0056資產規模分別為4,656億、4,021億,雙雙突破4,000億,均創歷史新高,以市值型、高股息為代表的ETF 投資世代,持續加速擴展,元大投信表示,0050投資台灣上市市值最大50家公司,跟隨市場主流趨勢,成分股市值變化將直接反映於0050股價表現,在採隨規模增加費用率持續調整的架構後,更有利長期投資,包括未來規模成長至逾5,000億元至1兆元部分,經理費將再調整至0.08%,持續將規模成長回饋投資人。

2025-02-18 17:17

抽中賺44萬!印能吸逾5萬人申購 凍資破656億

抽中賺44萬!印能吸逾5萬人申購 凍資破656億

興櫃股王、擁「封測小巨人」外號的印能科技(7734)上櫃前公開申購今(18)日為最終日,因價差大,市場估「抽中1張賺44.5萬元」,吸引大批股民進場報隊。根據證交所統計,印能兩天來參與公開申購共有5萬2543筆,以印能公開申購價格每股1250元、每張125萬元計算,凍結市場資金逾656億元。

2025-02-18 11:33

勞金局辦理16億美元委任案 徵選4業者、每家4億美元

勞金局辦理16億美元委任案 徵選4業者、每家4億美元

勞動基金運用局今(18)日公告,將辦理新制勞工退休基金114年度國外投資「全球氣候轉型被動股票型」委託經營公開徵求受託機構,本次預計擇優徵選4家受託機構,每家受託金額為4億美元,總委託金額共16億美元。

2025-02-18 10:35

藥華藥專利戰受挫 股價跌逾9%失守700元大關

藥華藥專利戰受挫 股價跌逾9%失守700元大關

藥華藥(6446)昨(17)日晚間舉行重訊記者會,表示被國際商會仲裁庭要求藥華藥需賠償AOP公司2筆賠償金共156.29萬歐元,今日開盤後藥華藥股價重摔逾9%,股價最低來到695元,接近跌停。

2025-02-18 09:42

川普關稅、央行買盤 高盛上調2025年金價預期至3300美元

川普關稅、央行買盤 高盛上調2025年金價預期至3300美元

由於央行需求持續強勁,川普課徵關稅不確定因素,高盛週一將2025年底金價預期從每盎司2890美元上調至3100美元,若川普關稅等不確定因素再刺激,2025年可望衝上3300美元。

2025-02-18 10:00

日月光馬來西亞檳城新廠啟用 全球佈局再添新產能助力

日月光馬來西亞檳城新廠啟用 全球佈局再添新產能助力

日月光馬來西亞檳城五廠今日正式啟用,將可大幅增強公司在峇六拜自由工業區(Bayan Lepas Free Industrial Zone)的封測產能。此工廠是策略擴張計畫的一環,日月光馬來西亞廠區由目前 100 萬平方英尺,將擴大至約 340 萬平方英尺。

2025-02-18 13:00

卜蜂看今年審慎樂觀 桃園分切廠7月啟用可貢獻營收30億

卜蜂看今年審慎樂觀 桃園分切廠7月啟用可貢獻營收30億

卜蜂(1215)2024全年合併營收為279.57億元,年減4.12%,但仍寫下歷史第二高成績,董事長鄭武樾表示,主要是受到上半年雞價影響所致,今年整體來看審慎樂觀,桃園分切廠預計7月啟用,1年可貢獻約30億元營收;另針對股利政策,鄭武樾透露應該會是歷年來次高,會努力爭取,希望來回饋投資者。

2025-02-18 12:20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