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1999年動工至今進20年,最終沒有啟動運轉,但卻多次打亂國家能源政策,讓台灣陷入缺電危機。(圖/台電提供)
記者馮建棨/綜合報導
核四燃料棒4日首批送出核四廠,象徵核四無法啟動,過去投資的2850億元,全都付諸流水,回頭看過去20年的核四興建史,外國比台灣晚興建的電廠都早已運轉,空留廠房養蚊子。
核四規劃一波三折 始於能源飆漲終於國際核災
攤開核四興建過程一波多折,從規劃到興建,多次喊停再起動,影響我國能源發展規劃。早在1960年代,臺灣的經濟發展起飛,台灣電力主要來源從水利轉為火力,當時台灣雖有煤炭但產量不多,又缺乏石油資源,前經濟部長孫運璿在1970年決定興建核能發電廠來因應需要。
核一廠在1971年底動工,興建期間遇上第一次石油危機,火力發電成本爆增,影響能源的供應,在能源價格高漲下,行政院列入後續十二大建設計畫,核四案則在1980年代提出,不過遭到當地居民否決,且1986年發生車諾比事件,讓核四計畫直接喊卡。
不過到了1992年,核四計畫再度被提出,計畫經費也解凍,1996年立法院通過核四預算1126億元,讓核四在1999年3月17月正式動工。
核四雖開始動工 但已無完工之日
核四廠1999年開始動工後,2000年政黨輪替,當年政治因素干擾下,核四預算全數凍結,讓核四廠在2000年下半年第一次喊停工,經過政黨協商之後,2001年2月核四計畫才又恢復執行。不過停工帶來的代價,就是讓外國承包商跳腳,政府花錢解約,最終核四停建總損失金額高達1350億元,若再加計工程費追加848億元,合計約2200億元。
不過就在興建到快完成 福島核災中斷核四完工之日
2011年日本福島縣海濱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受到海嘯波及摧毀了緊急發電機室,讓電廠陷入全黑狀態,冷卻系統陷入停擺,最後發生氫爆事件,引發全球震撼。受到福島核災影響下,2014年國內社會運動達到巔峰,反核聲浪達到最高點,當年4月政府宣布核四進入為期三年的「封存期」,在安檢完成後,不放置燃料棒、不運轉,留給後代公投決定,確保能源供應。
2017年封存期滿後,立法院不再編列封存費用,台電也無法承受核四保持隨時可啟動的狀態,因此減少人員配置及計畫運出核四燃料棒,2018年7月4日,第一批80支核四燃料裝載進貨櫃,運到美國拆解,尋求國際買家,活化資產。
▲核四1999年動工至今進20年,最終沒有啟動運轉,但卻多次打亂國家能源政策,讓台灣陷入缺電危機。(圖/記者馮建棨攝)
核四興建過程爭議不斷 常爆出各種傳聞
就在核四興建過程當中,陸續爆出多項建設爭議,由於核四主要是由美國奇異公司設計,但當時有能力打造反應爐主體的是由日本東芝及日立接手,當時遭外界批評核四是「拼裝車」,不過以各種電廠設備來看,來自各廠商的狀況很常見,且台灣長期採行「價格標案」,讓混搭風的情況就成為自然場景。
另外2013年受到日本福島核災影響,當年立委提出「台灣不缺電,台灣不需核電」的意見,認為台電提出假數據硬要讓核四啟動,間接引發「我是人我反核」的社會運動。
核四員工吐心聲 核四一號機已可啟動
過去記者實際走訪核四廠,詢問核四廠興建進度,核四廠員工低調表示,核四1號機在封存之前,其實已經完成各項準備工作,連國際單位都有多次來檢驗確保安全無虞,整體就只差在裝填燃料棒的最後一步。
據了解,當時經濟部提交到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核四建設報告,1號機工程進度已經超越98%,就只差最後裝填燃料棒,進行相關測試,核四1號機就可進行商轉營運。不過隨燃料棒送出海外拆解,象徵核四無啟動之日。
▼核四1999年動工至今進20年,最終沒有啟動運轉,但卻多次打亂國家能源政策,讓台灣陷入缺電危機。核四變電所全新未用。(圖/記者馮建棨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