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產業人士認為,從下半年開始不斷地有虛擬貨幣交易所的出現,不久後將可能再現2001年網路泡沫化的現象。(圖/免費圖庫pakutaso)
記者邱倢芯/綜合報導
時至2018下半年,台灣的虛擬貨幣交易所一家接著一家開立,可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又聽說開設一家新交易所,讓人不禁想問「台灣真的需要那麼多虛擬貨幣交易所嗎?」相關產業人士分析此一現象解釋,現在台灣會有這麼多虛擬貨幣交易所出現,大多數都僅是抱持著先拿到錢的心態。
產業人士認為,「虛擬貨幣交易所」本質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有多少人會來交易?今天一家公司發行虛擬貨幣首次公開發售(ICO),因此便成立一家交易所,以利向投資人「圈錢」。但是這些交易所因為沒有一定的交易量,未來也將難產生其身為「交易所」的價值。
據了解,ICO指的是透過發行代幣方式進行融資。許多區塊鏈服務可透過發行加密代幣來代表某些服務項目的收益權、股份、使用權,並根據投資人金額比例來發行相應的代幣給投資者;有些公司為了使得這些代幣可以盡快進入虛擬貨幣交易所中進行交易,因此乾脆自己成立交易所。
對此,也有學者抱持著一樣的看法,並指出,現在台灣輔導ICO的公司太多,每家都要找交易所合作太過麻煩,因此有些發行ICO的公司認為,乾脆自己開交易所比較快。
當中值得思考的是,台灣到底需要多少加虛擬貨幣交易所?有些業界人士認為,在市場競合、淘汰淬鍊下,最後可能只會剩下最先出現的兩家交易所,而其他的偏小型的交易所可能會直接倒閉。
也有人認為,這一類的情況就有如2001年DOT COM泡沫化一般,當時即是提出了新穎的概念,讓各式的企業趨之若鶩;反觀現今台灣一家接著一家的區塊鏈新創公司皆發出自己的ICO,甚至成立交易所,如此的情景似曾相似。而過去投資那些DOT COM結尾的網路公司皆看似賺錢的保證,但是等到持有大量股票的控股、投資公司在同時間賣出大批科技股後,造成股市崩盤,最後坑殺的便是投資散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