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Uniqlo利潤將創新高 柳井正:我們不是快時尚

圖/商業周刊提供(僅限雜誌使用)

▲迅銷集團創辦人、總裁兼董事長:柳井正。(圖/商業周刊提供/優衣庫)

採訪整理/蔡茹涵

9月26日,選在巴黎時裝週正如火如荼開展的時間點,平價服飾品牌優衣庫(Uniqlo)展開一項創舉——舉辦史上首場大型裝置藝術展覽,力拚在這場國際時尚盛事中插旗。

開幕儀式上,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總裁柳井正致詞時,反覆強調兩個觀念:第一,要以高質感基本款迎戰瞬息萬變的流行趨勢;第二,徹底與快時尚劃清界線,「我們不是快時尚,我們要做的服裝,正好和快時尚相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場展會、這項宣言,對這個向來低調的品牌別具意義。2016年,優衣庫曾一度迎來創業史上的最低谷,下半年度淨利衰退高達8成,今年7月公布的第三季表現卻令人驚豔——在Gap、H&M等平價服飾品牌普遍衰退之下,它不僅前三季淨利較去年同期成長23%,海外市場營收正式超越日本市場,財報上更樂觀表示:「預計2018年可創下有史以來最高利潤,達到1300億日圓。」

短短兩年內快速翻身,大張旗鼓宣示未來方向,它靠的是什麼?

首先,它調整了物流策略。捨棄過去遠在中國與東南亞各地的大型「生產倉庫」,改成位於日本近郊、數量多十倍的中小型倉庫,一可降低物流費用,二可配合門市的缺貨需求補貨,三還可即時統計庫存數據,快速生產追加,避免一次下單即累積大量庫存。儘管無法透露具體數字,「但我們的物流成本明顯下降了!」迅銷高級副總裁勝田幸宏透露。

其次,是「有明計畫」,也就是柳井正宣布轉型為「數據消費零售公司」後,一系列的科技化策略,找來全球大型科技公司合作,力求從設計、生產、製造到全員的工作方式都導入數據。

最後,是徹底釐清品牌定位。優衣庫向來以品項少出名,產品數量甚至不到Zara的三分之一。但是,它決心徹底將「質量」拉到最前面,例如與日本島精機製作所合作,推出宛如3D列印般、可一體成形織造喀什米爾毛衣的針織機。

《商業周刊》取得獨家訪問,與柳井正直接對話。一手創辦優衣庫、宣布2019年將退休的他,這兩年如何扭轉公司劣勢?以下是採訪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2016年,迅銷集團淨利曾一度衰退8成,卻能在兩年內快速回穩,今年還將創下歷史新高,最關鍵的原因是什麼?

柳井正答(以下簡稱答):我想,我們對服裝的基本方針,在全球逐漸得到了顧客的承認與支持,這應該是最大的因素,背後當然還有很多細節。

我認為,全球服裝的發展方向,和我們提出的LifeWear是一致的:服裝只是工具,是人基於自身的個性,去選擇要穿什麼樣的衣服來展現自己。在過去,快時尚總是追趕著流行的趨勢,但對優衣庫而言,還是以基礎款和經典款為主,只稍微融入一些流行的元素。

服裝的製作過程,對環境本身就是一種負擔,更何況追逐流行所製造出來的服裝,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不被需要的東西。因此,優衣庫絕對不是一個快時尚品牌,我們最大的理想,不是做那種穿一次就扔掉的衣服。這樣的方針,逐漸在各國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特別是亞洲國家。

問:全球零售業者都遭逢電商衝擊並力求轉型,你也曾在去年提出「有明計畫」做為因應之道,目前進展如何?

答:關於有明計畫,大家好像都會直覺聯想到電商,但對我們來說,它的真正目標,是從各層面著手,徹底去轉變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方式。

有明計畫的涉及範圍非常廣,從商品設計、企畫、銷售到物流、顧客服務都有,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流程中得到的數據都蒐集起來,再以它為基礎,重新去規畫最源頭的生產。

舉例來說,什麼樣的商品最受到歡迎?這個問題,消費者、銷售人員和商品策畫人員,都有各自的答案,我們把大家的訊息全部整合在一起,找出共通邏輯,再做成新商品提供給顧客。可以說,以前是按照服裝產業的季節慣例去生產,未來改以數據為導向,任何季節的商品,都有可能在全球任何地方銷售。

至於電商,我的態度是:如果你的實體店鋪賣不好,電商肯定也會賣不好。特別是優衣庫強調材質和高性價比,如果你沒有親手摸到衣服,就無法感受材質,所以我們的實體店一定會繼續擴點,這是電商無法滿足的部分。

【更多報導】

費玉清告別演唱會票秒殺》從縱橫歌壇40年的常青樹身上,我們學到的3個人生體悟

新建案一直蓋,房子超過30年就想重建?年營業額100億日圓公司,看台灣86萬間空屋的未來

「上市公司財務長」竟是她最不起眼的經歷!34年過去,那年班上吊車尾的五專同學

「還差8百,可以湊2萬換盤子」週年慶到了!逛街高手教你這6種東西千萬不可以買

婦人帶著遲緩的女兒,坐在你的高鐵位子上,你會叫她起來嗎?心理諮商師選擇這樣做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12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鍵字: 商業周刊快時尚Uniqlo優衣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台企銀董座向政院口頭請辭 總經理李國忠代理呼聲高

台企銀董座向政院口頭請辭 總經理李國忠代理呼聲高

台企銀董事長劉佩真因帶病工作,居家上班期間引發「銷假領薪」爭議持續延燒,據公股圈消息,劉佩真擔心拖累行政團隊形象,已向行政院提出口頭請辭,最快本周五(21日)台企銀董事會發布,由於事發突然,現任台企銀總經理李國忠暫代呼聲高。

2025-02-16 12:53

川普批「台灣搶生意」3套劇本 台積電最不怕晶片關稅

川普批「台灣搶生意」3套劇本 台積電最不怕晶片關稅

美國總統川普點名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揚言修改「晶片法案」補助條件,壓迫台灣半導體產業,也對台積電步步進逼。連日來市場流傳多套劇本,不管是對美擴大先進製程投資,技術入股或是接手英特爾,對台積電而言,最簡單的是課關稅,因為在實務運作上美國很難直接對台灣晶片課稅。

2025-02-16 17:07

大鱷動向!索羅斯抄底台積電 股神巴菲特暫停賣蘋果

大鱷動向!索羅斯抄底台積電 股神巴菲特暫停賣蘋果

美國證管會(SEC)公告13F文件,有「金融巨鱷」稱號的索羅斯(George Soros)旗下索羅斯基金(Soros Fund)去年第4季大買台積電ADR近4.7萬股,累計持股來到15.2萬股,同時新建輝達(NVIDIA)逾21萬持股;而股神巴菲特則暫停賣出蘋果股票。

2025-02-16 14:10

加油鬆口氣!本周汽油不調整 柴油小漲0.1元

加油鬆口氣!本周汽油不調整 柴油小漲0.1元

台灣中油公司自明(17)日凌晨零時起汽油價格不調整、柴油調漲0.1元,參考零售價格分別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9.8元、95無鉛汽油每公升31.3元、98無鉛汽油每公升33.3元、超級柴油每公升29.0元。本周因平穩雙機制啟動,汽、柴油各吸收1.0元及0.7元。

2025-02-16 12:03

金價跳水照樣買!陸民眾抱怨黃牛搶購 專家:黃金牛市尚未走完

金價跳水照樣買!陸民眾抱怨黃牛搶購 專家:黃金牛市尚未走完

此前金價一路狂飆,大陸消費者跟著瘋搶,上週五14日金價突然跳水大跌,還是出現搶購怪現象。據了解,大陸各地都有「搶金」人潮,全大陸最賺錢百貨公司位於北京的SKP,老鋪黃金門店才開門,外面大排長龍,不少消費者抱怨,「都被黃牛搶先買了!」

2025-02-16 12:02

台積電1月股價創高 副總羅唯仁賣22張套現近2500萬

台積電1月股價創高 副總羅唯仁賣22張套現近2500萬

受到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影響,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今年1月股價表現震盪,不過台積電高層持股多未出現變動,僅直接向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報告的台積電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賣股22張,套現近2500萬元。

2025-02-16 11:11

川普拋對等關稅 會計師嘆「情人節送愚人節禮物」

川普拋對等關稅 會計師嘆「情人節送愚人節禮物」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以美國優先貿易政策,頻頻對外發表新的關稅政策,掀起全球貿易風暴,對多國實施新一輪的關稅政策,2月10日宣布3月將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徵收25%關稅, 2 月14日更是宣佈對等關稅計畫(Reciprocal Trade and Tariffs),預計4月1日前完成研究。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營運長、會計師陳彩凰大嘆「情人節送愚人節禮物」。

2025-02-16 10:03

9000名美國稅務員挫咧等!川普政府計劃裁員 馬斯克執行中

9000名美國稅務員挫咧等!川普政府計劃裁員 馬斯克執行中

美國報稅季如火如荼展開,不過美國總統川普最新計劃針對解僱9000名國稅局員工進行檢視,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將率領團隊審查國稅局的人力是否浪費。

2025-02-16 09:43

法人看好烏克蘭重建商機 散裝航運大老看重建速度可能不會太快

法人看好烏克蘭重建商機 散裝航運大老看重建速度可能不會太快

俄烏戰爭在本月24日即將屆滿三周年,讓俄烏戰爭快速停止是美國總統川普競選時的重大,隨著川普上任,停火的跡象日益明顯,上周五(14日)國內法人出報告,將散裝航運類股列為正向、鋼鐵、水泥與塑化列為中性偏正向,對此散裝船運市場的大老指出,重建商機一定有,但對重建資金來源不能太樂觀看,可能重建速度會比想像中慢。

2025-02-16 09:08

川普2.0效應市場遇亂流 投資人可中性看待AI需求熱度不減

川普2.0效應市場遇亂流 投資人可中性看待AI需求熱度不減

金融市場正式迎來金蛇年,國泰證券觀察年後國際市場及產業脈動,仍對美國、台灣市場抱持樂觀展望。儘管在農曆年期間,聯準會(Fed)決議將基準利率維持在4.25%至4.5%的區間不變,為2024年底啟動寬鬆周期以來,首次暫停降息行動,加上美國總統川普正式重返白宮,加劇全球政經局勢的不確定性升溫,對此,國泰證券觀察,全球金融市場短期內恐面臨波動,新川普政府雖是威脅但並非「黑天鵝」,主要是自量化寬鬆政策以來,市場流動性與資金充裕度足以緩衝風險,建議投資人可中性看待「川普2.0」效應帶來之短期震盪。

2025-02-16 06:05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