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寶山
經濟要好,資金活水最重要,但因為美中貿易戰讓經濟前景蒙上陰影,全球金融市場起起落落,導致IPO市場降溫,今年以來,全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市場冷清,創上市公司家數與籌資金額三年來同期最低紀錄。
除了美中貿易戰緊張,英國脫歐、香港反送中條例抗爭,以及伊朗核協議問題等,都會衝擊經濟表現。
對經營企業來說,要面對的變數如此之多,IPO一事已非當務之急,首先要面對的是調整生產鏈以及基地轉移等重大問題,雖然台商回台設廠、投資家數有增加,但IPO力道卻為之減弱。從今年回台上市掛牌家數來看,截至九月底止,上市櫃公司合計掛牌僅二十九家(上市十二家、上櫃十七家),相較去年掛牌六十二家,其中上市、上櫃各三十一家,差距頗大,今年目標六十家恐怕難以達成。
金管會表示,掛牌數減少主要有三大因素,包括新台幣升值、全球股市震盪、美中貿易戰等,讓部分企業心存觀望,暫緩申設上市櫃動作。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IPO市場也反映地區產業興衰,如上所述,去年掛牌數創五年來新高,可以說台灣IPO家數逐年成長。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平均募資金額小得可憐,相較中國五九.九億元、香港五二.四億元台幣,台灣只有三.九億元台幣,台灣資本市場不夠國際化是最大主因。
有證券商主管就指出,資本市場應該要「質量並重」,不能只看家數多寡。的確也是如此,若有指標性的國際大企業來台掛牌,就會產生磁吸效應,帶動其他國際優質企業來台。只是這有待金管會與證交所、櫃買中心等主管機關,持續研修鬆綁上市櫃條件、制度與流程等,才有可能創造在台掛牌上市的優勢。
儘管經濟成長趨緩讓想要上市的企業暫停腳步,但因為資金需求,最終還是有必要到資本市場籌資,而且目前看來各國央行應該還是採取貨幣寬鬆政策,股市看起來比債市更有吸引力。只要主管機關可以發揮台灣資本市場的優勢,例如法規透明、審查時程明確、國際化程度高、資金匯出入限制少、再籌資普遍多元、現金股利殖利率高、中小企業在台掛牌較易受投資人關注、科技產業鏈完整等,台灣還是值得企業來掛牌上市的地方。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998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