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新豐鄉鳳鼻隧道西側海岸,不見生物棲息,反而堆滿「太空包」。這些遭棄置近20年的有害工業廢棄物,只是台灣「第六缺」亂象的冰山一角。(圖/攝影陳宗怡)
文/侯良儒、吳中傑
面對台商回流,一個台灣,卻有喜與憂的兩極反應。
10月5日,官田工業區,掌聲、歡呼聲不斷。經濟部長沈榮津操著流利的台語,對著現場逾百名企業代表,數算著今年已有超過140家台商回流、提出6千多億元投資計畫的成績單(編按:統計至11月30日,已增至156家、破7千億元),「現在五大高階伺服器的廠商,都要回來台灣了!」他用雀躍的語調說。
另一頭,環保署官員卻愁容滿面。
「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不能再分彼此!」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健三說。今年4月起,林健三等環保署官員走訪全台,輪流與各地環保局、焚化爐業者座談,甚至召開「共識營」,要各方務必在未來3年,協助沒有焚化爐或焚化爐將整修的縣市,跨區域處理廢棄物。
鮭魚返鄉引爆垃圾大戰?
囤積量1年燒不完,回流又新增
環保署為什麼焦慮? 我們走進這波在台加碼投資的台商之一:台灣生產黏扣帶(即魔鬼氈)大廠國紡,位在觀音工業區的工廠,看見了答案。
廠內一個4米寬的空間,原本是堆高機進出走道,如今卻堆滿超過兩層樓高、加總超過7千公斤的廢棄物。
「1個多月了,我們公司的事業廢棄物都沒人要收!」看著這堆製作魔鬼氈所產生的廢尼龍織料,國紡總經理戴宏怡對商周記者感嘆。
在我們歷時3個月的調查中,有處理業者透露,近年,只要遇上有焚化爐歲修,他們的廢棄物就可能長達1個月找不到焚化爐進場。台南保安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邱正義更指出,目前台南的事業廢棄物清運費,已從3年前的每公噸3千元,漲至今年的8千元,「工廠都不敢反映,怕得罪清運業者,最後廢棄物沒人清走!」
除了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經濟發展「五缺」,台灣,其實更已出現了「第六缺」,那就是:缺乏處理工業廢棄物的能量。
據環保署統計,截至去年底,台灣共囤積614萬公噸事業廢棄物,這個量,相當於台灣所有焚化爐一年的總處理量。也就是說,你我得一整年不丟垃圾、讓出焚化爐空間,才能消化所有囤積的事業廢棄物。
囤積,反映廢棄物處理的供需失衡。過去10年,台灣事業廢棄物的「產生量」,增加了509萬公噸,但同時間的「處理量」,僅多了370萬公噸。處理量逐年落後產生量,導致目前廢棄物囤積量,近乎是10年前的3倍。
更緊張的是,明年起,全台24座焚化爐,有14座將陸續進行1年至2年的整建;偏偏,回流台商的新產能,又將在1年到2年後開出,勢必產生更多的事業廢棄物。
台灣曾經在1980年代末與2015年,因廢棄物處理量能不足,而分別上演兩次「垃圾大戰」。如今,隨著焚化爐歲修潮將至,第三次垃圾大戰,一觸即發。
「未來兩年,是我們壓力最大的時候。」林健三坦言。
「第六缺」最直接產生的問題,是廢棄物違法處理、棄置的情形增多。光是今年前9個月,違法案件已達123件,等於每2天就有一起發生。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事業廢棄物越堆越多,一步步走向失控的懸崖?
全台灣現有24座公有焚化爐,多是在2000年前後完工,壽命通常約20年,如今它們都已進入「老年期」。長年耗損下,處理量本已大不如前。雪上加霜的是,這些焚化爐當初被定位為處理家庭垃圾,卻長年處理事業廢棄物,導致爐體損傷。
以容量最大的高雄南區焚化爐為例,9年前,每年意外停爐的天數是13天,到了去年,這數字已翻了3倍,達52天,等於每年有近2個月,這座焚化爐都無法運轉。
廢棄物無處燒,那麼,埋得掉嗎?在環保意識抬頭下,目前台灣難再設置新的掩埋場,而舊有掩埋場的空間卻持續消耗。截至今年6月,全台僅存的68座掩埋場,總計只剩下9.9%的容積量,創史上新低。
一邊,是台商回流累計逾7千億元的投資額,是被高度期待的經濟效益;一邊,是即將引爆、衝擊台灣環境生態的「第六缺」。問題的解方,除了增設大眾皆不願見的焚化爐與掩埋場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路可走?
過去的經濟奇蹟,已讓台灣環境付出不少慘痛代價。如今,當永續觀念、環保技術、執法能力…都遠比過去進步之下,「第六缺」問題絕非無解,但,眼前最缺的,就是執政者的決心和行動力。
【更多報導】
年賺破9億,卻為省5000萬,違法傾倒食品加工污泥...一次看懂卜蜂污泥案
茶水裡有蟑螂,這家米其林餐廳卻讓顧客笑著用完餐...揭背後關鍵服務3心法
2020年星座運勢分析》資源、權力將重新分配,工作運第一名的星座是...
以為是小感冒,送醫晚二小時就往生!讓你誤會的「心內膜炎」,刷牙、手術都可能引發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75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