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綾襄、涂憶君
台灣時間4月21日、西德州中質原油(WTI)崩跌至負值之後,從期權商品擴大到ETF(指數股票型基金),連帶WTI期貨合約交易所在地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也被要求調查,是否未與客戶充分溝通,此事至今仍在全球期貨市場延燒。
本刊去信芝商所詢問相關細節與調查進度。芝商所強調,儘管負價很少見,但如天然氣、電力、鐵礦砂與能源商品就確實出現過,更何況期貨市場始終都允許負價交易。
有鑑於從3月以來,疫情造成全球原油需求減少、供給過剩以及美國儲油利用率已將近飽和,他們判斷能源商品有出現負價的可能性,在4月8日芝商所便主動通知監管機構、清算公司、造市商和全球客戶:芝商所的交易和風險管理系統已能處理負價交易。
「我們能做的只是提供一個透明且受監管的市場,讓客戶自行管理市場風險,同時確保期貨和現貨價格終將趨同。」芝商所發言系統表示。
因此,未來幾個月若能源商品價格跌至低檔、甚至逼近零的水準,芝商所就會將相關期權商品定價模型,從現有模型轉換至巴切里爾(Bachelier)模型─主因在於現行如Black-Scholes等標準定價模型無法應對負數,只有巴切里爾模型才能計算包含負數的潛在波動度。
4月21日芝商所再發布了1份報告,當中納入64種可能發生負價交易的商品,除了WTI之外,還包括了布蘭特原油(Brent Crude Oil )、汽油(Gasoline)、高硫燃料油(HSFO)等商品,而且在芝商所宣布後,洲際交易所(ICE)等交易所龍頭亦隨之跟進。
台灣金管會表示,如果交易人有發現電子軟體無法下單,並打電話給期貨商要求人工下單等程序,或有再依個案討論的空間;國內期貨商也開始讓自家軟體可以接受負價下單。這意味著,市場開始將負價視為新常態,現行期權定價模型恐將砍掉重練。…(本文節自財訊607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