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邱佩琳、李錦奇、楊絡懸
◎攝影:湯興漢、吳杰澄
文/楊絡懸
長年投入慈善公益事業的張淑芬,2006年開始學習畫畫,對她而言,公益是一生的使命,繪畫則是寄託性情、抒發心象的新天地。她從臨摹當代歐美、華人名家起步,漸漸成熟,開創出獨特的「張氏技法」,利用不同的媒體,畫出不同的裂痕,讓本身也在作畫的《ETtoday新聞雲》執行董事邱佩琳也讚嘆不已,「她都不教我啊,『張氏技法』就是獨門祕密,別人學不來。」《ETtoday新聞雲》此次專訪,獨家曝光張淑芬親自作畫的過程。
張淑芬難得向採訪團隊介紹個人工作室。一進畫室,眼前隨即充斥多幅色彩繽紛的畫作,在陽光灑落下,感受到飽滿又生動的能量。她站在畫作《漬漬》前,手持素描本,仔細描述作畫的過程,「你可以靠近一點看,取這裡,你就會發現是個完整、也是個部分。」仔細賞畫發現,「張氏技法」中的潑墨畫法看起來如一摺摺的色彩堆疊,畫作也猶如「畫中有畫」。
▲張淑芬開創出獨特的「張氏技法」,利用不同的媒體,畫出不同的裂痕。(圖/記者湯興漢攝)
《漬漬》是完整的一大幅畫,同時也可從中找出部分,變成單一的「小畫」,就像是「個體」與「世界」的關聯。「我就先素描,準備做大畫。」張淑芬認為自己是個認真的人,作畫前,她先素描,一張畫布像是塞滿了一個個抽象化的拼圖,構圖完成後,接著上色、放大,堆疊再堆疊,看似灑脫,其實每一步驟都非常嚴謹,從小幅創作,不斷衍生,最後擴大成完好,在層疊的油彩中,摩擦出自己的靈光,「我的畫比較難,別人也模仿不出來。」
走到角落,張淑芬指著《村趣》說,這幅畫也是從「小畫」出來。畫畫時,她腦袋裡有立體的圖像,要如何呈現出這些面貌,就要靠腦筋裡面的靈活,用自己的方式測試材料、筆觸、方法和效果,充滿實驗性,「一位拍賣人員跟我講,你同個東西要畫5張,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底,出來不同的東西,這就是一系列的創作;為什麼有些老師教出來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要守住老師的規則,但我的東西跟人家不一樣。」
張淑芬的創作,將西方繪畫的語言,融入了東方的水墨和書法中,將精神和美學重塑,彼此間重新對話。她自嘲「我不是很乖的學生」,但對於要做出自己的畫風,就得用不同方法,研究出屬於自己的「張氏技法」,運用獨特的技術和背景,揮灑自如,「我膽子比較大,這裡我就空白出來,這畫有空間,就能呼吸。」
▲張淑芬透露,作畫前,她會先素描,一張畫布像是塞滿了一個個抽象化的拼圖。(圖/記者湯興漢攝)
▲張淑芬的畫作《我們的內心世界》受高度肯定。(圖/記者湯興漢攝)
談到《我們的內心世界》這幅畫,顏色畫法層層疊疊之外,畫作裡面也有很多祝福和禱告。英國獨角獸出版集團(Unicorn Publishing Group)董事長斯特拉卡倫(Ian Strathcarron)看到這幅畫,要張淑芬「不要再動了」,因為意象已經到達完美;他後來出版了《真與美:張淑芬的藝術》(Truth and Beauty: The Art of Sophie Chang)藝術畫冊,或許被張淑芬的宗教藝術感動,書的封面就是這幅《我們的內心世界》,可見他非常喜愛。
張淑芬的身邊朋友在讀完《真與美》的想法是,斯特拉卡倫寫的整本書,不只是寫張淑芬的畫,而是寫「張淑芬這個人」,同時也是其他藝術家對於張淑芬藝術的高度肯定,「Really nice book. Good design, good printing, good writing and GREAT art! He wrote not just about your art but also about you. Very nice!」對張淑芬而言,這就是畫畫的收穫之一。
▲張淑芬創作的《舞風》有著金箔的個性。(圖/記者湯興漢攝)
每幅畫都有各自的特色,也呈現出創意、元素表現的靈活。像是張淑芬黑底的《舞風》和紅底的《風和》,每一張金箔的貼法都有個性,就像陽光的流動,技藝困難,卻非常美麗。另外像是深底的《光華》,張淑芬說,畫畫時可看到不同過程,像這幅就是金箔技巧的創新,在畫布上塗了很多不同的顏色,用宗教的作法,打底後塗平、磨平,就會發現有一些紅色、藍色、或綠色出來,「這些都不是在計畫裡面。」
「一位畫家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去磨出不同的東西,磨完後,再思考要怎麼做。」張淑芬用剪貼的方式,貼上去金箔,再稍微撕下來,看起來就有金色光芒;像是畫下方的紅點,猶如魚,整體像是魚缸,都是被她意外磨出來,「當你要做一件事情、完成好的作品時,要有耐性、要去研究、要對話。」
▲張淑芬解釋,畫畫無法用幾個小時計算,須沉澱一陣子,再進行下去,每一次畫畫都充滿著美麗的意外。(圖/記者湯興漢攝)
張淑芬指出,《光華》是經過好幾個月,慢慢摩擦產生出來,一開始可能是不同的黑底、紅底,但這些底色其實不只是單一顏色,而是摻雜了更多,「底色要夠耐看,才能看到一個表面的東西,跟做人一樣,你的內在不是你外面多漂亮,而是你的氣質,你的裡面包含內涵有多少,你才能把自己真正的漂亮拿出來。」
《ETtoday新聞雲》執行董事邱佩琳也很認同張淑芬的理念。邱佩琳說,與畫對話、與自己對話、與每個人對話,了解自己的人生內涵,底蘊很重,才能刮出不同的東西來,內涵要夠,無論如何摩擦、如何刮,都能刮出底蘊來,因為底蘊相當重要。
至於底蘊要如何豐富?張淑芬坦言,「就是磨練。」
「從畫裡面,從外界至裡面,反映到自己,如何讓你喜歡你自己。」張淑芬解釋,畫畫無法用幾個小時計算,須沉澱一陣子,再拾起畫筆進行下去,創新也改變了原本的畫法,畫畫讓人appreciate這美麗的意外時刻,「任何的時期,都是在學習。」對她而言,作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底蘊與對話也是畫家成功的必備條件,底蘊沒有好,永遠畫不好,「畫表面上可以很漂亮,但是不耐看。這就是沒有底蘊,因此需要人生的歷練。」
▲張淑芬談畫,隨即在採訪現場作畫,毫不保留地展現「張氏技法」。(圖/記者湯興漢攝)
▲色料在畫布上渲染,色線逐漸產生變化。(圖/記者湯興漢攝)
▲張淑芬挑了幾個亮麗的顏色,神情突然專注,完全進入「作畫狀態」,拿起畫筆,對著眼前未完成的畫作,勾勒出靈光。(圖/記者湯興漢攝)
張淑芬不只談畫,還在採訪現場作畫,毫不保留地展現「張氏技法」。她挑了幾個亮麗的顏色,神情突然專注,完全進入「作畫狀態」,她拿起畫筆,對著眼前未完成的畫作,勾勒出靈光;色料在畫布上渲染,色線逐漸產生變化,一筆筆銜接上去,一切自然而然發生,「你要到一個程度,才曉得,什麼地方要留著,什麼地方要塗掉,力氣輕重很重要,多輕多重完全是學習,用心畫出一幅畫。」
畫作就像是藝術家的孩子,獨一無二,佔據內心最重要的一塊。有些人想收藏張淑芬的畫,她都婉拒,「因為畫完後,就再也畫不出來了。」無論是畫畫或其他形式的創作,一定會經歷到挫折、撞牆的時期,想畫的東西都畫不出來,張淑芬也曾在沒有靈光的情緒裡擱下畫筆,靜靜地學會沉澱,2至3年間又重拾畫筆,迸發創作能量,突破瓶頸的畫風更穩健,具象細膩美好,再進入下個階段。
習畫14年,張淑芬的個性與氣質也有所變化。跟隨她多年的李姓助理透露,張淑芬原本個性急,在接觸宗教藝術之後,內心的展現與感想都變得多元,心靈更沉穩,質感也更上一層樓,「例如有一幅畫作上有藏文,畫畫時心情要沉澱、平靜,才有能力畫這個部分;若心裡浮躁,就比較沒有辦法。心情不同,展現的結構不同,畫風也會不同。」
▲《ETtoday新聞雲》執行董事邱佩琳(左)與張淑芬(右)有多年交情,都對藝術創作有很高的興趣。(圖/記者湯興漢攝)
【延伸閱讀】
►專訪/「愛自己,才能照顧別人」張淑芬:我從不認為董娘多了不起
►專訪/看畫入神「站1小時不動」!張淑芬筆上色彩 全是愛與祝福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