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28)日發布「疫情升溫對產業影響調查」結果,並提出企業6教戰守則。(圖/翻攝自工研院官網)
記者吳康瑋/綜合報導
全臺疫情三級警戒以來,產業及民生經濟均受影響,在本土疫情警戒降級之際,工研院今(28)日發布「疫情升溫對產業影響調查」結果,調查發現已有約7成製造業及服務業營運有受此波疫情影響,但情況尚可控制。然而,在國際疫情再度升溫以及全球供應鏈持續重組的隱憂中,工研院也提出就地結合防疫與強韌企業韌性的「不間斷營運教戰守則」與「標靶式振興工具」的策略建言。
工研院指出,院方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攜手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台灣電路板協會、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台灣化學產業協會等7大公協會與工研院院友會,在六、七月份三級警戒期間,首次以情境模擬方式針對臺灣製造業者及服務業者,就企業營運現況、或再持續三級警戒,或若惡化致使管制措施更加嚴格等情境下受到的不同衝擊進行調查,以期掌握產業受衝擊情形與疫中疫後痛點、因應作法與期待政府能協助的需求。
疫情不再惡化,7成企業認為營運受影響可控
根據調查,五月本土疫情再起,在企業營運是否有受影響的議題上,製造業有22.6%廠商指出因疫情刺激需求,反而導致訂單增加;21.6%廠商認為現階段疫情對公司沒有造成影響;另有40%廠商認為異地分流致產能調配不易、22.9%廠商指出產品物流配送有受阻現象。調查亦顯示,若疫情不再惡化,控制在三級警戒以下,廠商營收影響預計在±25%內。
服務業應產業型態,衝擊程度不一,但皆面對營運情況改變。有39.3%業者認為因消費者消費型態改變或疫情影響,訂單明顯減少;不過同時也有38.6%業者表示受疫情影響小,略為調整即可;另有8.8%業者認為因民生與防疫需求激增,緊急需求大幅增加;以及4.3%商家受影響已停業。
生產據點位置與分布影響製造業廠商產能調配效率對於是否因疫情實施員工異地分流/遠距工作而影響產能調配,調查顯示在疫情熱區有生產據點的廠商,因人流管制較嚴格,有50.9%表示受異地分流/遠距工作影響產能調配。相較之下,在疫情熱區無生產據點的廠商,則只有36%有實施異地分流/遠距工作。此外,國內生產據點分散廠商因不同據點間人力調度不易,受異地分流/遠距工作影響產能調配比例較高,達52.2%。
進一步觀察製造業受影響的程度,不同產業受物流影響程度不一,影響程度較高產業包括機械與電機(27.5%)、電子零組件及光電(26.4%)、車輛及金屬(26.3%)等,主因多為缺櫃跟塞港,但推估部分也受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相互影響。
「防疫宣導防疫宣導與執行職場消毒」是企業防疫第一步,工研院認為,面對疫情衝擊,製造業和服務業均以「防疫宣導與執行職場消毒」作為首要採取之應變措施,製造業佔比達71.4%,服務業也達六成。其次是「確實執行員工異地分流」及「允許至少1/2行政同仁居家上班」。
若三級警戒持續 缺料將是最大的隱憂
儘管27日已宣布降級,但企業評估倘若疫情未減緩,或維持三級警戒至年底,有過半數(50.2%)的製造業者擔憂將發生「無法取得原物料、零組件、或交貨延長」,其中擔心缺料的前三產業別為:機械及電機(64.7%)、電子零組件及光電(58.7%)、車輛及金屬(57.9%)。企業預估屆時將採取的措施,有海外客戶、規模較大的製造業廠商選擇以遠端服務因應;中小規模、內需型廠商則表示以削減營運成本度小月。
降級復工,企業期望政府短期立即協助事項:疫苗、預作推演在疫情下,「儘快提供全面性的疫苗接種」是企業高度的共識,近八成製造業廠商希望能協助疫苗接種,又以出口型產業(94.4%)需求最迫切。服務業也有80.7%認為是當務之急。另有56.7%製造業廠商希望在疫情升級前政府能預做推演好讓產業預應,以電子零組件及光電(62.8%)、半導體(60.8%)、石化與塑橡膠(59.3%)業者最為迫切。還有兩成服務業者(23.3%)提出,希望政府線上媒合人力,以解決部分產業人力不足問題。
企業期望政府中、長期協助事項:數位轉型、數位營運、無人化服務
在中長期的規劃及協助上,製造業期望政府協助加速轉型,如內需型產業期望有易上手雲端工具與人才培訓資源;海外布局廠商則期望加速工廠智慧化與模組化,加強各地工廠遠端監控與產能彈性調度,並期望政府協助強化資安防護。服務業則期望政府協助加速導入數位營運與遠端服務模式,如線上會議取代實體會議、精準行銷、開發遠距服務模式等。並期望可透過專業顧問商機促成與資源引介、導入相關解決方案等模式,提供專業協助。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解讀本次調查結果,認為在這波疫情之下,原本預期在十年後才會逐漸發展成熟的數位創新或數位轉型,時程已大舉提前。尤其在疫情反覆與頻發黑天鵝事件,全球供應鏈更重視強韌布局,此刻應確保不間斷營運,並強化臺灣在全球價值鏈的關鍵地位。
針對對我國廠商而言,蘇孟宗也提出亟需進一步強化的重點,包括:
一、觀察國際疫情反覆,產業宜善用此次防疫經驗,加速強化現有異地分流/在家工作與雲端服務機制,以確保在人流控制情況下,最大程度保持營運效能;
二、重大突發事件致缺料風險增加,廠商將加速增加採購來源、物流管道,建置更具彈性的零組件庫存機制,以控管缺料衝擊生產之風險;
三、遠端服務(如遠端客服、技術維護導引等)搭配海外策略夥伴,保持對海外服務不間斷,避免海外客戶轉單,為海外布局業者後續轉型主軸;
四、待疫情放緩後,此波受創較深產業如服務業,將加速遠距服務、精準行銷等轉型,以應對未來更加頻繁的黑天鵝事件,強化產業營運韌性;
五、疫情已改變消費與工作模式,預期疫後遠端工作、服務等解決方案、防疫相關智慧城市新科技等需求將持續增加,可做為廠商跨域切入新契機。
六、強化韌性布局企業不能再只追逐最低成本法則,分散供應鏈布局、生產力確保等均可能造成成本增加,最適成本與所開創之產業附加價值同時考慮才是答案在政府協助上,雖然目前臺灣本土疫情已受到控制,但防疫不能有絲毫輕忽,現階段應保持與產業高度互動,將疫情發展、最新管制措施、產業因應作為盡可能透明化,盤點受創情形,並提供融資援助。許多企業面臨到復工後的人力影響到營運管理,則須建構線上勞動力供需媒合平台,以利受衝擊產業閒置人力應援人力不足之產業。
在疫情逐漸趨緩後,則建議可思考規劃「標靶式振興工具」,透過政府補貼、線上雲端工具與顧問訪視團,針對不同產業的不同轉型需求,給予針對性協助,鼓勵企業增加數位轉型投資與支出,如設備(及其零組件)與解決方案採購、人才培訓、大型展覽活動參展等,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做為經濟振興產業之手段。
上述針對「疫情升溫後對產業影響調查」是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於6月7日持續於IEK產業情報網會員進行之線上調查,期間並獲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台灣電路板協會、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台灣化學產業協會等7大公協會與工研院院友會,共同邀請其產業會員受訪。截至7月12日回收之825份有效問卷,涵蓋大型製造業、中小型製造業、與服務業,產業別涵蓋機械與電機、電子零組件與光電、資通訊相關、車輛及金屬、石化及塑橡膠、半導體及其他等產業業者,具有相當代表性與參考價值。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