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德國部校長漢米勒(Mr. Roland Heinmüller)。(圖/TES提供)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
台北歐洲學校(TES)德國部近期學生稍微增加,由於台灣發展綠能風電,來台德國家庭變多,還有一些擁有外國籍的台灣本地生加入德國教育體系。TES德國部校長漢米勒表示,他觀察到,台灣的家長超級多元,從支持傳統教育到最激進的都有,但他最驚訝「台灣小孩戴眼鏡的比例之高」所帶來的文化衝擊!
漢米勒(Mr. Roland Heinmüller)說,台北歐洲學校裡最大的族群是和台灣人和歐洲人組成的家庭,其次是因工作來台的歐洲人家庭,還有少部份是孩子有國外護照的台灣人家庭。不過他說,純台灣人的家庭正減少中,因為台北市府不鼓勵沒有實際海外經驗的學生念國際學校;而德國家庭這近年變多,多半是因綠電、風電的工程師來台工作,孩子也來唸書。
▲TES德國部常舉辦服務學習,例如淨灘活動。(圖/TES提供)
台北德國學校「有多台」? 校長告訴你
德國教育最被外界熟知的是學術、技職同步培養的「雙軌教育」(Dual System),但漢米勒表示,台北歐洲學校德國部只提供學術教育,大部份的畢業生都拿到國際學位(IB diploma),到歐美的大學唸書,完成高等教育。他說,香港和上海有試辦雙軌教育,但仍在嚐試階段,台灣則是因為學生人數不夠多,沒有條件施行。
談到來台灣印象最深刻的事,漢米勒說是台灣的多元性。他訝異台灣竟有很多華德福(源於德國的教育系統)學校。「就算是將孩子送來歐洲學校的家長,也是百百款,很難說出典型台灣家長是怎麼樣的。有很支持(台灣)傳統教育的、也有對傳統教育很批判的、有的追求華德福教育、也有選擇我們國際學校教育;但我們都視為學習的一部份。」
漢米勒指出,雖然是國際學校承襲母國教育系統,但也會受地主國文化影響。台北歐洲學校跟南美洲、日本的德國學校相比就「很台灣」。
「我們在課程中引入不少台灣內容,像是歷史,還有在我們德語課裡面,也會介紹台灣文化。」另外,TES德國部學校的上課時數,比全球其他德國學校的時數都要長!這點,來自德國的家長老是向他反應「小孩花太多時間在學校」;但台灣人的家長則跟他抱怨「小孩在學校時間不夠多」。
▲TES德國部幼稚園園長方可薇(Veronika Pfannkuch) 。(圖/TES提供)
幼兒開始的「全人教育」 走出教室丟掉眼鏡
雖然最近的疫情讓線上課程頻繁,但漢米勒說,面對面(face to face)學習仍是主流,尤其幼稚園教育,很多實際的體驗無法用線上教學取代。
TES德國部幼稚園園長方可薇(Veronika Pfannkuch)說,我們幼稚園教師不是急著教小孩練習寫字,這些學術訓練晚一點效果更好。老師會透過大量觀察、對話、提供孩子豐富素材,來發掘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小孩也經由自由玩耍(Free Play)探索自己的天賦潛能。如果孩子有興趣,老師會加強深度;如果沒有,老師就會讓他有機會換主題,所以觀察學生很重要。
方可薇說,德國幼稚園的特色,是讓小孩自己選擇不管是音樂、美術、自然等主題活動,練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同時學習獨立、管理自己。學校也透過像「地球日」等戶外活動,讓學生接近自然,過一種更平衡的人生,也找到學習動機。
另外,3到6歲不分齡的環境是德國教育的傳統。她表示,年紀大的孩有機會幫助年紀小的孩子,學習耐心等待;而年紀小的孩子,可以觀摩大孩子怎麼做,這是很重要的設計。
▲TES德國部學生進行復活節相關的德語課程。(圖/TES提供)
德式教育風格 強調實做、服務學習
外界常認為,國際學校的學生來自跨國菁英家庭,會不會驕奢習氣嚴重、和同學間物質比較?漢米勒說,德國的全人教育重視服務,剛好平衡這一點。
從幼稚園早期教育,就重視孩子心靈和身體的培養,不會太快學寫字,也不是坐在教室聽指令,到了中學,有大量「社會服務」、公民批判思考培養,透過直接投入服務,建立各種人際、軟性的技能。也有歐洲學校家長表示,德國部的學費相較其他國際學校,較實惠一點。
漢米勒表示,德國教育重視「心智和身體的連結」(the Connection of Mind and Body) 。學習事物除了掌握概念,更重要的是有機會實際碰觸和應用,這會產生很大差異。
「這也是為何我們很忌諱學生『只是坐在教室裡面學』,因為教室是一個有限制的環境,反而阻礙 Mind and Body Connection。玩得好的學生,反而學得更好。」
漢米勒還說,「剛來台灣的時候,我有被學生戴眼鏡的比例嚇到!我想原因是因為他們到戶外的機會不夠,曬到的自然光也不足。」德國人相信,學生待在戶外的時間一定要足夠。因為這個傳統,從幼稚園開始,會重視孩子的平衡感等體能技巧,游泳也是德國小學重視的技能。
「雖然每個小孩都很不同,一般而言,台灣小孩的學術表現很不錯,但學習態度比較依賴,還有一些基礎生活技能像是『找路、找教室』等,較需要外力協助,也較常等待老師給予任務。」
畢業生至少會兩種外語 就學就業機會橫跨歐美
談到台北歐洲學校的強項,漢米勒認為是語言。德國部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有英語課,到了中學,音樂課和藝術課就會和法國部、英國部的學生一起上課,混合多語的交流會自然而然進行。其實九年級之後(高中),德國部和英國部的課程就非常相似,學生常常有雙語的課程,大約一半課程用英語、一半用德語。
「所以德國部畢業的學生一定會學到2種以上的外國語言(德文、英文、法文,加上中文),在就業和學校的選擇上,有更多機會。」
漢米勒說,台灣人對於德國的印象很多來自高檔汽車、家電品牌;身為德國人,他也受惠這些品牌光環,希望在教育同樣也可以創造出這樣的品牌印象。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