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蕙珍/今周刊
身為一般上班族,如何兼顧工作和投資理財,並賺到退休金?70年次的林威岐從高中時就開始投資,出社會後靠著自己研究的股市操作法開始獲利,32歲就賺進1000萬元。在30歲那年,買進一間20多坪、550萬元中古屋(自備款100多萬)自住。
婚後,他將生活重心放在工作及家庭,每年找到5%~6%的投資標的。他表示,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慢,但其實很穩,尤其在空頭的時候,每年仍能達到投資目標,「以100萬元來說,殖利率5%~6%,用複利去滾,12年就翻倍。」今年42歲的他計劃存到3000萬元退休金。
林威岐出生在小康家庭,研究所畢業後先後在幾家科技大廠工作。其中幾年在日月光、穩懋等知名科技業,當時薪資加分紅,年薪100萬元。然而,他知道只靠薪水,生活仍會捉襟見肘,尤其男生要照顧家庭。
「我爸蠻早就投資台股,我知道股票可以賺價差,高中就開戶,從1、2萬元開始買。」當時,他看新聞投資股票,幸運的是沒有賠錢,但也沒賺到錢。不過,自此開啟了對投資的興趣,「我想學成功的投資方式。」
那時,他接觸到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他的方法就像一顆種籽,種進林威岐的心中。
向巴菲特學習 找到6個選股邏輯
然而,真正讓他嘗到股票投資的滋味是在2005年,他買進3張104,一年後以238元賣出,這一次的投資讓他大賺逾50%。其後,他看好聯發科,半年多投資賺進26萬元,投資報酬率達74%。
這兩次投資成功的經驗,讓他輕忽投資要看基本面,於是嘗到失敗。他想搭高鐵興櫃風潮,買進40張。不料買進後,高鐵就開始下跌,只好停損出場,賠了10萬多。
自此,他不隨便投資。2008年金融海嘯後,看好中興保全,大賺93萬多,投資報酬率逾50%。林威岐以自己的投資方式,在2013年就滾出1000萬元一桶金,並靠自己的能力,躋升有房一族。
他提供6個選股邏輯:
1. 競爭力:獨佔市場 > 寡占市場 > 產業龍頭 > 利基市場 > 知名品牌
2. 產品需求:必要的服務或產品 > 民生必須品 > 耐久性商品
3. 成長性:高速成長 > 成長中 > 穩定
4. 穩定性:完全不受季節與景氣影響 > 有季節影響但不受景氣影響 > 景氣極差時受影響
5. 定價能力:有很高的定價能力 > 能隨通膨調漲價格 > 市場需求穩定、跟隨對手定價
6. 盈餘分配率 > 80%
一個買賣策略:本益比15倍以下買入,本益比20倍以上賣出,或是買入的理由已不存在。
個性不愛虧損 投資保守
2014年後,林威岐的投資步調放緩,這8年資產從1000萬元滾到1500萬元。他笑道,可能是個性不愛虧損,「在投資時,我就會保守再保守。」
儘管過去有成功模式,他仍然一路摸索投資方法,並不斷建立股票清單。他以2021年投資的振宇五金(2947)舉例,在15倍本益比、110元時買進,「它的EPS 7元,股價110元偏低」,2022年本益比20倍時賣出,獲利132萬元。
不過,在那一年也因為投機,買進剛上市的豆府(2752)15張,一張賠3萬元賣出,虧損45萬元。他坦言:「我在買豆府的時候並沒有想清楚,疫情對它的影響力,加上物資、人力、通膨等,只好停損賣出。」
他檢討自己,「我沒有完全執行自己的投資紀律,只要心態一投機、就會摔一跤!」
生活費靠月薪 投資存退休金
而自2016年,他就持續投資數字(5287),在2016年以185元買進,2017年266元賣出,獲利113萬元;2020年分別以200元、207元買進,2021年以260元賣出,獲利達190萬元。兩次進出數字,獲利逾300萬元。
他以6個選股邏輯分析買進數字(5287)的理由:
1.競爭力。品牌是591租屋網,做平台、大者恆大。以租屋市場來說,所有的房東都會來刊登,所有想要租房的人也會來看,很難有競爭對手,幾乎獨占租屋市場90%,
2.產品需求。提供的是必要服務產品。
3.成長性。公司介於穩定和成長中。
4.穩定性。產品不受季節影響。
5.定價能力。有很高的定價能力。
6.盈餘分配率。高達80~90%,殖利率約5%~6%。
今年,林威岐在數字配息前,以225元買進40張,雖然賺進31萬現金股利,但股價下跌,到6月16日帳面虧損88萬元。但他表示,因為對數字的基本面有信心,「下跌我也不怕,會再進去買,但如果當初買進理由不存在,就會停損。」
在投資的道路上,林威岐仍難躲過人性,偶爾也會無法遵守紀律。然而,他非常明白自己在投資上犯了那些錯並且調整。現在科技公司擔任網頁工程師的他指出,日常家庭開銷仍然依靠月薪,而不論投資獲利多少,他都不會動用,因為這是他的退休金。
更多今周刊文章
Joeman才因台積電賠掉一輛小牛,又掉進坑「300萬挖礦暴跌75%」...挖越多虧越多:我最韭菜
聯準會升息3碼!台灣央行跟進才能馴服通膨野獸,為何學者認為升2到3碼比較好?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