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型保單除了要付投資方面的費用外,它還會被抽一筆保單相關費用。
文/李雪雯/今周刊
如果仔細分析許多投資型保單,保戶之所以虧錢的特色,不外乎有幾種類型。
之前,曾經有位朋友託我,幫她看看她父親大約10年前陸續買的幾十張,至今幾乎「全都大虧」的投資型保單,並且著急又不甘心地問筆者:「該怎麼辦?是要認賠解約?還是只能繼續擺著」?
筆者實際看了一下這位朋友父親的保單,這10年來總繳保費差不多是600萬元左右,但目前包括過去已領配息,再加上現在解約後的解約金(300多萬元),再把這10年買投資型保單的相關保險費用扣掉,大約只能拿回近500萬元。
乍看起來,這好像是一起「想投資,卻錯買到投資型保單,因為保單收取太高的費用成本,所以導致保戶帳戶虧損」的案例。但當筆者再進一步,檢視這位朋友父親幾十張保單所連結投資標的之後才發現,大虧的原因除了與保單收費有關(保單成本大約就佔了投保本金的14%)外,還在於:保戶根本選錯連結標的。因為,他選擇了自以為「保守穩健、高固定配息、高利率外幣」的「高收債基金」,扣掉匯損後的年化報酬率,甚至還不如當初老老實實存銀行台幣定儲。
當然,上面這位朋友的父親所買的,是含有壽險保障的變額萬能壽險,假設不幸身故,大約可以領到約600多萬元的身故保險金。但是前提必須是:被保險人身故。而以當事人總繳600萬元的保費,才換得600萬元多一點的身故保險金,當初也不如買一張傳統壽險,保費還不用花到600萬元。
個人挑選朋友父親所買的數十張保單中,重複購買檔數最多,且虧損最大的,大約有5檔基金。雖然5檔中,有4檔標的加計配息後,「看起來」是「賺錢」的,但以「投資7~10年」來算,等於還原淨值的累計報酬率,最高也不過86.2%。
反過來以這位保戶最初投保的2011年7月為例,當時台股0050 ETF的淨值是60.2300,到2021年11月11日的淨值,已經來到了139.5700,這段期間單單是淨值的報酬率(不含配息)就有131.73%,年化報酬率至少有8%以上。 更慘的是,這位朋友父親近10年「看似有賺」的績效,一但把匯損因素加進去(因為外幣總是得換回台幣,包括每月的配息),所有投資結果瞬間變得「非常難看」。也難怪這位朋友,忿恨不平地向我表示,他父親當初「根本就是被銀行理專所騙」。
虧錢特色1、買錯保單
仔細分析這位保戶,所投資的5檔「最差勁投資標的」內容,都具有以下幾大買投資型保單會「虧錢」的共同特色。簡單來說,當事人在「選錯保單」上遇到的第一個「地雷」,就是選到了保單費用很高的標的;至於第二個「地雷」,則是選了有壽險保障的變額萬能壽險。
一般投資型保單的費用包括「單純保單的費用(主要與帳戶及投資有關)」,以及「危險保費(主要是變額壽險,或是變額萬能壽險才會收取)」兩大類。
目前投資型保單會收取的費用,主要有「保費費用」(主要是前收型才收)、「保單帳戶管理費」、「解約費用」(主要是後收型才收)、「部分提領/贖回費用」、「投資標的轉換費用」等。而類全委保單,則會再多收一筆「類全委(代操)費用」及「類全委保管費用」。但以上各種費用,有的會全收,有的則是不收,或是只在前幾年收取,且收取標準都各不相同,還有「前收(先扣除保單成本後,再進入帳戶進行投資)」與「後收(先不扣保單成本,直接進入帳戶投資)」之分。但這位保戶所買的投資型保單,卻是早期後收型,且費用率非常高的標的(每月帳戶管理費有0.165%,一年就收了保單帳戶金額的近2%,五年下來,就收走近10%的帳戶管理費用),也難怪保戶保單帳戶價值會大幅縮水。
除了以上的保險成本外,這位保戶「受傷最重」的,就是危險保費這一項。由於投資型保單是採取「自然費率」,當保戶年紀越大,所要扣的危險保費就越多(請見下圖2-1)。
(圖片來源: 《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所以,假設這位保戶單純為了投資,就該老實地直接投資基金;如果是為了退休打算而投保,也應該選擇沒有任何壽險保障(保額)的「變額年金險」,而不是「變額(萬能)壽險」。然而,他卻買了會讓他就算連結(投資)標的不賺不賠,保單帳戶價值也一樣快速縮水的後者(變額萬能壽險)。
虧錢特色2、配息有可能會吃到本金
只選擇年化配息率相當高的標的(也就是市場上所謂的「高收債基金」),但忘了「配息是非常有可能吃到本金」。個人實際查找以上幾檔投資標的的過往配息記錄,老實說,單從「配息率」來看,數字還真的「非常誘人」。
以兩檔澳幣避險,以及美元計價的標的來看,大約在購買的前3年左右,年化配息率都有8%、9%,甚至偶有10%以上的佳績;但在此之後,年化配息率就逐漸降低,近幾年平均就只剩下5~6%左右的數字。其中年化配息率最高的,首推「南非幣計價」的高收債基金,一直都保有12~13%的好成績。然而在這些「高配息」背後的現實是:配息幾乎全都吃到本金。
把匯兌損失計算進去之後,有兩檔訴求「高收債」基金的年化報酬率連0.8%都不到,等於把錢存在台幣定儲的報酬率都「拚不過」,也難怪保戶頻呼「被騙了」!
虧錢特色3、保單計價幣別採用「高利貨幣」
簡單來說,保戶一心只想到高獲利,卻完全忽略了匯兌上的風險,可能會吃掉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收益。
以上面這幾檔以澳幣或南非幣計價的基金為例,就算把所領到的配息計算進去,以新台幣計價的年化報酬率,也並不如原幣別計價的年化配息率(至少5%、6%,甚至是高達12%、13%)般的「亮眼」。 更荒謬的是:這些以澳幣或南非幣計價的高收債基金,幾乎100%都投資在美國地區的標的。如此一來,等於投資人除了原保單計價幣別的匯兌風險外,還又多了一層投資地區的匯兌風險。
以上這個血淋淋的案例,也許可以給所有理財大眾三大教訓:
首先,凡是保單,就有一定的費用成本,實際的投報率鐵定不如「純投資」要好。所以,如果沒有保障,或是特殊的需求,切忌不要輕易將「投資」與「保障」混為一談。
其次,就算想要透過「類全委保單」,尋求專家的投資代操,也一定要「選對保單」,而不是隨便哪種,或哪一張投資型保單都好。
再者,就算投資人刻意忽略保單,所需支付的重重費用成本,如果沒有選對標的及計價幣別,中、長期投資後的結果,也不見得是個happy ending。
重點提醒:只要跨境投資,就一定有匯率風險,所以,投資幣別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如果保戶實在很想投資高收債基金,請記得投資計價幣別,一定要選擇與該基金「主要投資地區」相匹配的幣別。
舉例來說,如果基金主要投資在美國地區,以美元計價的高收益債券,就請保戶選擇以美元計價的基金,而不是為了想賺「高利差」,而選擇什麼澳幣、南非幣。因為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這些高利差的貨幣,幾乎都是讓投資人「賺了利差,卻大大賠了價差」。
重點提醒:買了之後,一定要「定期、持續檢視保單帳戶價值」,絕對不能買了之後就放在那裡。個人認為「定期檢視」最重要的理由是:如果保戶買的是變額(萬能)壽險,因為保單帳戶價值會持續扣危險保費,且會隨著保戶年齡的提高而大幅增加。所以,假設投保後,不注意保單帳戶價值的增減,很容易造成保單失效的問題。
更何況,投資型保單除了固定繳費的「期繳」保單外,躉繳保單也一樣可以加碼投資。這個時候,「不停扣」與「加碼投入」,就成了保戶可以降低持有成本、提高整體收益的最大關鍵。
重點提醒:不了解或不懂,寧可不買。如果保戶對於投資型保單的各項定義及內容,都覺得很難弄懂,就別跟著流行去買投資型保單吧!因為購買保單不但要看自己的需求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搞懂買的商品,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但是,如果保戶連商品內容都弄不清楚,就要認真地考慮是不是真的要買投資型保單?還是改買一個自己比較容易了解的傳統型商品?
首先,投資型保單就是一張定期壽險,再加上基金投資的概念,所以,分開來購買不見得一定比較不划算。但是至少,分開來的兩樣金融商品,絕對是保戶都清楚了解的。
其次,就算是保戶想追求終身的保障,事實上也不必買太多。因為對於一般沒有高額資產,需要透過保單進行一部分遺產稅規劃的保戶來說,終身壽險只是用來準備「身後事」之用,所以並不需要購買太高保額的終身壽險的。假使用定期壽險加上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只要選對投資標的,長期下來整體投資收益加上保障,也不見得會輸給業務員賣給你的那張投資型保單。
作者簡介_李雪雯
現職《聯合新聞網》專欄作家,專職財經與醫療保健相關寫作。曾任《錢雜誌》、《商業周刊》主編、聯合理財網eMoney製作人、《Smart智富月刊》特約資深撰述、《iThome》電腦週報「CIO觀點」專欄特約撰述、《康健雜誌》、《商周財富網》、《Yahoo奇摩》專欄作家。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更多今周刊文章
當年公婆賣地還二伯賭債「麻布袋裝著千萬鈔票」...一個無緣地主:如果沒輸掉,恐怕我們身價難算
除了南山,還有哪些壽險面臨淨值保衛戰?財務危機有多大?壽險公會深夜急提3點說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