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月有不少減資瘦身秀登場,以航運龍頭長榮及面板雙雄群創、友達最受市場矚目,究竟減資要不要參與?對股價是利空還是利多?
文/周佳蓉
受惠半導體需求暢旺、漲價和運價走揚等效應,去年上市上櫃企業獲利成績斐然,創四.二兆元新高紀錄,不少公司因為帳上現金充裕,在年報結算後決議辦理現金減資,九、十月來到了密集減資高峰期。
市場接受度不若以往
統計這兩個月將有二三家公司減資彌補虧損或者現金減資,另外信大、柏承、佰鴻三公司實行庫藏股減資,不同的減資方式有其目的或有想向市場傳遞的訊息,來觀察下半年已完成減資的公司,例如燦星旅、東森、寒舍、3C通路商燦坤;東森及燦坤每股退回現金一元與二.九八元,恢復交易後的走勢卻大相逕庭,東森股價跌回比減資前的收盤價還低,燦坤恢復交易後則連續多日上漲,股價相對有撐;燦星旅、寒舍等因為是彌補虧損的減資,股價都還低於參考價之下持續疲弱,而法人也觀察到,或許投資人逐漸了解「現金減資」的真實意義,市場接受度也明顯不若以往,甚至在宣布減資後就開始逆勢下跌,隨著市場上重量級公司減資接連登場,包括航運龍頭的長榮、面板雙虎友達、群創、被動元件族群的國巨、凱美等,長榮海運更是首度現金減資,幅度高達六○%的歷史紀錄,為台股市場投入震撼彈,而投資人是否要參與其中,得要多方觀察。
三種減資型態
在台股,公司會進行的減資主要分為三種:一、現金減資,二、彌補虧損的減資,三、庫藏股減資。現金減資通常發生在公司帳上現金水位高的情況下發生,或者公司並未有值得投資的大計畫,當企業獲利若沒有跟上股本增加的速度,容易抑制該公司股價的表現,因此諸多成熟型企業認為,不如把多餘資金返還給投資人,除了幫助股本瘦身,也有提升淨值、每股盈餘(EPS)、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的效果,拿到錢的股東並不需要再被課稅,也有利於大股東節稅。
現金減資與彌補虧損減資則在意義上大不同,通常是營運連續虧損或淨值過低的公司,因為每股淨值低於十元將被取消信用交易、低於五元依規定會打入全額交割股,為避免淪為「變更交易」的下場,公司會執行彌補虧損減資。最令股民記憶猶新的的案例就得提到近日才遭法院裁定破產的面板廠華映,在過去彩色映像管蓬勃發展的年代,華映曾躋身世界第一,而歷經產業衰退、連年虧損、經營權家族內鬥等問題,華映曾大舉減資九九八億元、減資比率逾六○%、股東卻拿不到任何錢,內憂外患夾殺之下元氣大傷,直至二○一九年落寞下市。
不過,市場上亦有不少虧損減資後股價一飛沖天的例子,如磷酸鋰鐵正極材料商立凱KY去年十二月減資三.二億元、減幅三四.八五%,受惠特斯拉採用磷酸鋰鐵電池於電動車的效應,成本較低的磷酸鋰鐵材料重回大眾視野,也使立凱KY搭上強勢題材,換新股後連日登高,最高衝破百元。
最後一種庫藏股減資,則可視為公司高層的宣示作用,從市場買進股票需要將其註銷或轉讓予員工,公司可能認為股價被低估、希望拉抬股價的意味,或防止被惡意併購、防止大股東質押股票被追繳等背後因素在,因此庫藏股減資並非股價上漲萬靈丹,還是要觀察企業實際執行庫藏股的情況,避免誤入減資陷阱。(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211期精彩當期內文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