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廖婕妤/台北報導
工總今(12)日召開2023年第1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理事長苗豐強回顧去年及展望今年經濟局勢,並就兩岸關係及產業發展提出新年期許,並呼籲政府加速推動能源轉型,確保2030年供電無虞及達成減碳階段目標,建議應評估成立新能源委員會。
首先,苗豐強表示,台灣應有主體性的經濟戰略。亞洲正在持續蓬勃發展,亞洲世紀的概念逐漸引發各界的討論與關注。隨著地緣政治的發酵,日本率先提出「印度洋和太平洋更廣大的亞洲」的戰略觀;美國、歐盟都看到亞洲世紀的大局勢,因此制訂印太戰略,希望在此區域保持利益。部分亞洲國家也按自己的主體性制訂區域策略,不只是被動接受大國的定義,例如韓國在去年底提出「韓版印太戰略」,將中國稱為「主要合作國家」;台灣也抓緊機會,希望透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具體深化台美經貿關係。
苗豐強指出,臺灣應持續深化新南向產業合作。工總去年持續舉辦新南向六國的產業合作論壇,在紡織、食品、自動化、電子等領域創造了20件成功對接案例。東協各國在天然資源、人力資源、營商環境、政府政策各有特色,有不同的商機,在此期許政府和產業界能集思廣益,針對新南向重點國家進行個別分析與建議,提供業者方向。產業界可善用工總的新南向平台,參與今年在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當地舉辦的論壇。
苗豐強認為,臺灣應重視中國在世界經濟位置中的轉變,務實評估中國經營策略。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全球企業對大陸的投資仍保持成長,2021年更創下了1810億美元的紀錄,年增21%。儘管中國這2年因疫情嚴格防控衝擊經濟,但去年1至11月,外資投資中國金額達人民幣1.1兆元,年增9.9%;從來源地來看,韓國對中國投資年增122.1%、德國增長52.6%、英國增長33.1%、日本增長26.6%。
外資仍持續看好中國市場,原因之一是中國市場規模龐大,而且內部需求不斷上升。2022年預計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已超過全球人均GDP水平;商品消費市場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去年召開的「二十大」指出,到2035年大陸未來的施政主軸就是「擴大內部需求」,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並提高大陸民眾消費的能力。根據估算,2035年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業和消費市場,並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服務貿易國。
其次,近年來中國積極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擴大市場範圍。至今已和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共19個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包括全球最大、去年生效的RCEP;並於今年加速推動中日韓FTA,以及和歐盟、海灣合作理事會等組織洽簽FTA;同時,持續和「一帶一路」國家加強經貿合作。這些區域整合下的經濟一體化,有助於企業鏈結更多市場,拓展商機。
過去台灣用成本中心的觀念經營中國市場;但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將漸漸成為企業的利潤中心。從產業觀點來看,台灣絕不能忽視其逐漸增加的內需市場能量,以及透過FTA鏈結、涵蓋歐亞非各洲的龐大市場發展。如何務實且深入掌握相關發展與政策重點,進而掌握市場先機,以茁壯台灣經濟,將是未來產業界在面對大陸時,必須思考的課題。
中國已在1/8正式鬆綁邊境並解除航班數量管制措施,面對兩岸航空運輸及小三通的強烈需求,建議政府應加速評估重開航點與航班,恢復疫情前的海空正常運作,讓兩岸的經貿活動可以如常運行。
苗豐強也提到,國內產業當務之急是碳盤查的工作,國內目前查證量能不足,查證方案未必能貼近一般中小企業的需求,費用亦非一般中小企業所能負擔。工總將在今年3月推出親民版的碳盤查標籤核發方案,和國際認可的碳查核機構合作,業者可以透過平台系統填寫資料後,由台灣檢驗科技及德國萊因稽核員進行線上查證,通過查證即可取得工總所核發之碳盤查標籤。
此外,工總和經濟部工業局合作,透過「以大帶小」的方式,來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去年7月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後,與鋼鐵、石化、水泥、造紙、紡織等5大產業之7家公會合作,邀集合計17家以大帶小領頭業者,包括台泥、亞泥、台塑、台灣氯乙烯、正隆、豐興鋼鐵、大統、宏州纖維、台化纖維、大鐘印染等,協助業者進行碳足跡及碳盤查工作。
最後,苗豐強建議政府加速推動能源轉型。鑑於我國再生能源推動進度不如預期,產業界對低碳能源之穩定供應有所疑慮,為確保2030年供電無虞及達成減碳階段目標,不論是燃煤、燃氣、再生能源,還是核能、氫能都應列入考量,俾規劃最適切的能源發電結構。另建議政府評估成立新能源(例如氫能)委員會,以利整合基礎建設及法規等資源。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