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信用卡紛紛用安全性較高的晶片來替代傳統磁條(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沈君帆/綜合報導
在交換訊息的技術愈來愈成熟之後,信用卡發展進入第二階段,交易流程更自動化,信用卡上面的資訊儲存介質也有了演變。在1990年前,信用卡皆為磁條信用卡,但因其容易被偽造,導致偽卡交易層出不窮。法國率先將晶片技術應用於信用卡,將磁條轉換為安全性較高的晶片,促使信用卡詐欺率大幅降低,證明了晶片信用卡的安全性,爾後歐美等國家亦紛紛跟進實施。
1999年,Europay與Mastercard、Visa三大國際卡組織成立EMVCo.,共同研擬EMV晶片卡國際統一標準規格、推動晶片轉換計劃。隨後,日本JCB、AMEX、中國銀聯及美國Discover陸續加入EMVCo,自此EMVCo由六大國際卡組織共同管理、發展相關技術開發與建立產業規範。
台灣自2001年開始,聯卡中心規劃信用卡晶片化,並引進符合EMV標準之晶片卡技術。(資料來源:聯合信用卡中心網站)
2018年起,VISA與 MasterCard 均要求發卡銀行,新卡片必須晶片、感應、磁條三種功能兼具,單純的磁條卡逐步淘汰,目前台灣已經看不見純磁條的信用卡了。
▲支付工具演進圖(圖/聯卡中心提供)
刷卡機的演變
因為信用卡資訊儲存的介質改變,刷卡機也跟著演變:
手工刷卡機。在無法連線狀況下以手工壓單方式,將信用卡上面的凸字資訊拓印至簽單上面。
磁條刷卡機。將信用卡的磁條在刷卡機上「刷」過,也因為這個動作,我們現在才以「刷卡」指稱信用卡消費。
晶片刷卡機。利用晶片的金屬和讀卡機接觸以進行資料的讀寫。
感應刷卡機。將信用卡的平放於感應器上方不多於10cm的地方以感應方式刷卡。
除了第一項手工刷卡機之外,其餘都是可連線的刷卡機,正式說法為「電子簽帳端末機」,簡稱EDC(Electronic Data Capture ),目前台灣流通的刷卡機愈來愈多全功能型,也就是不管磁條、晶片或感應式信用卡,都可以一機通吃。
面對面交易
當你使用信用卡時會接觸到刷卡機,就是面對面的實卡交易,有一定的驗證模式。
首先店員要檢視卡片記載內容、有效期限及外觀是否正確、完整,再使用刷卡機連線,取得授權後列印帳單,最後請顧客簽名。店員必需核對與信用卡背面的簽名是否一致,無誤之後才可以完成交易。
即使是離線的手工壓單刷卡,店員在取得顧客信用卡之後,也必須打電話去發卡銀行取得授權,拿到授權碼之後才會請顧客在帳單上簽名並核對,除非在無法連線的地區,的確會有無法與銀行即時核對的真空期,但大部分的狀況,驗證的嚴謹度與電子簽帳無異。
有些刷卡機刷卡需要輸入密碼,類似提款卡密碼,在台灣已不常見,國外還是很常見這類的刷卡驗證,稱為pin code,通常為四碼數字。信用卡達人寶可孟提醒,國人出國旅行要先到發卡銀行設定pin code,以免到時刷卡不過。國外所謂的pin code,在國內就是信用卡的預借現金密碼,也就是磁條密碼。
此外,感應方式刷卡在一定金額之內無需簽名,通常為3000元之內,除了更快捷方便之外,也因為卡片不用交付店員,刷卡的安全性更高。
▲信用卡面對面交易流程圖。(圖/聯合信用卡中心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