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總裁楊金龍。(圖/記者陳依旻攝)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有立委、學者建議我國央行應修法成立主權基金,並可撥用外匯存底10%投資,央行今(23)日強調,持開放態度但反對修央行法,也不認為應由央行主導成立、從外匯存底提撥10%投資。
另外,針對該行貨幣政策被指控容易產生金融市場安全假象、長期低利率低匯率政策、延緩我國經濟成長等,央行強調「與事實不符」,近20多年來,我國經濟表現優於全球平均值,可稱為「穩定、成長的20 年」,並提出5大聲明,如下:
第一,國內利率走低,主要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均有投資不足、低通膨、低利率等現象,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亦受全球影響,加以國內通膨低且穩定,超額儲蓄持續增加,名目利率因而維持在低檔,惟與主要經濟體相較,台灣實質利率(名目利率減去通膨率)並未偏低。
第二,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長期呈升值趨勢,如本(2023)年4月底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相對於 2010 年初已上升 23.2%,遠逾
韓元(3.8%)及日圓(-22.1%)等,顯示本行並未刻意壓低匯率。
第三,由於我國貿易依存度高且經濟規模小,在資金自由進出環境下,易面臨全球金融循環衍生的風險。因此,本行基於職責,適時進場雙向調節,採行管理
浮動匯率制度,除了維護匯率穩定外,並可保有一定程度的貨幣政策自主性。根據本行實證分析顯示,長期而言,新台幣匯率維持動態穩定(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度小於主要貨幣),且具反通膨及反景氣循環功能,有助經濟金融穩定。
第四, 近20多年來,我國遭遇無數的挑戰,尤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近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為最,本行適時採取有效的貨幣
、信用、外匯政策與總體審慎措施,有助台灣安渡危機,且國內未發生金融危機。近20多年來,我國經濟表現優於全球平均值,也高於韓、日,事實上可稱為「穩定、成長的 20 年」。
第五,長期以來,在本行採行妥適貨幣、信用及外匯政策下,已達成法定經營目標,因此並無貨幣政策失靈之問題;202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Douglas
Diamond)於本年5月受訪時即表示,對我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金融穩定印象深刻,央行在亞洲表現很好;三大國際信評公司及德國貝特曼基金會向來亦給予本行高度肯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