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玉禎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為台灣服務業開一道門,業者正磨刀霍霍準備搶進中國,但,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商業周刊》獨家取得勤業眾信與商業發展研究院合作的研究成果,透過30家企業在中國經營發展的實戰經驗,歸納出幾項重點。
這30家企業當中,有2000年以前,第一波搶灘的仙踪林、達芙妮、元祖、象王洗衣等台商服務業,也有在台灣知名的大品牌王品餐飲、信義房屋、特力集團、曼都國際、喬登美語、麗嬰房等,包括最近登陸的鼎王集團也名列其中。
「台商的優勢,只剩三年!」在中國有700多家店的象王洗衣董事長黃進能,同時也是上海台商協會連鎖委員會會長的他,點出危機。
比規模,資源分散
中資先衝再整,吞掉市場
首先,是規模戰爭。快速成長的中國服務業市場,以「一條龍、一次到位」大規模的作戰方式進入服務業,藉由先期的大規模投資,再逐步淘汰獲利不好的店面,藉此取得市場先機。
進大陸十年的三之三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吳文宗就說,日本學美國40年,台灣學日本20幾年,大陸學台灣不過10年,已快要超越台灣,關鍵就在於敢衝,「先衝了再調整。」
但台商服務業多屬中小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規模相對較小,多數採取「穩健拓點」保守策略。五花馬國際行銷董事長胡達勇表示:「台灣人的資金已經沒有人家雄厚了,一定要打團體戰才有勝出的機會。」
比人力,缺口難補
拓點得先找店長再找店面
第二則是人才匱乏。從店長到管理幹部,都有人力缺口。這也是目前台商在中國拓展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中國有千家門市的CoCo都可茶飲,雖已透過e-learning系統及在各地設學習中心,但人才培育速度仍不及展店速度,現在開店都須「先找店長再找店」。
因此,人力在地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多數台商已經開始拔擢中國籍幹部,但目前在中國召募員工成本已逼近台灣市場水準,加上中國員工要更多訓練成本,因此,部分台商現也正從台灣招募幹部前往中國。
比權益,發照龜速
試營運後,還不能開張
此外,台商在中國經營,還是面臨層層政策法令限制所造成的營運障礙。以申請執照的速度來說,台商平均比本地陸商要多三倍時間。花蓮一品香董事長陳瑞昌說:「常常紅布條掛上去,試營運都過了,店還沒正式開張。」
不過,仍有業者樂觀面對。達芙妮創辦人陳賢民認為,累積當地人脈就可以解決此問題。
面對山寨問題,經營CoCo都可的億可國際總經理林家振認為,利用山寨企業替CoCo先教育消費者,養成飲用手搖飲料的習慣,對於進入市場反而有幫助。
或許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以後,台商服務業要前進大陸,還是有不少難題。但,挑戰的另一面,永遠是機會。
【 更多報導 】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