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高齡社會到來,民眾應提前做好「退休準備」。(圖/pixabay)
記者楊絡懸/台北報導
台灣超高齡社會到來,面對退休準備及如何財務分配,磊山保經建議,民眾應即早開始進行,將收入依照「6:3:1」分配成3塊,在保有現在生活無虞狀態下,讓保障及退休能夠兼顧,儲備老年生活所需資金及安養照護服務,增進退休生活保障,使台灣高齡者有更美好的生活。
根據國發會10月發布報告,人口高齡化成為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課題。2024年,全球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在2025年也將迎來邁入超高齡社會現象,意指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
磊山保經在10月世界音樂節活動中也針對退休議題進行問卷調查,受訪者們依青壯年、壯年、中老年分類,結果顯示,近8成的民眾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會將退休、理財規劃列為最末考量,甚至不考量;只有2成左右的民眾,同時把退休、傳承與理財納入規劃中,顯示民眾對於為老年生活預備的意識仍有待加強。
另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2歲,其中男性76.9歲、女性83.7歲,較2022年增加0.4歲,男、女性分別增加0.3歲、0.5歲。民眾若預備在60歲退休,還需準備約20年的生活金,但如何在老年時期照顧好自己,活出精彩的第二人生,提早規劃財務與注意身體健康,已是愈發重要的趨勢。
▲民眾進行財務分配時,可善用「631法則」。(圖/pixabay)
磊山保經業務總監侯士睿建議,民眾進行財務分配時,關鍵是「631法則」。所謂「631法則」是指,將薪水依照「6:3:1」分配成3塊,60%的薪水用在日常花費,30%的薪水用於儲蓄與理財,剩下10%的薪水用在風險管理上。
侯士睿指出,分配其中的30%,還要注意是否已規劃個人或家庭的緊急預備金;如果沒有,就該盡早撥每月儲蓄與理財規劃的三分之一至指定帳戶,存足需用的預備金額,開始循序漸進透過儲蓄與投資,為老年生活預備。
他也表示,愈早開始退休準備、負擔愈小,若從出社會時就開始預畫自己的退休生活藍圖,比如每月基本生活金、娛樂費用等,再搭配合適自己風險承受屬性的商品,以保守與積極的不同比例,回算至現下的年齡進行理財目標的預備,就能從容不迫的達成各階段理財目標,完成不同時期的夢想並搭上退休規劃的列車。
此次調查結果中,不同年齡層在預算有限下著重的險種有所不同,18歲至39歲的青壯年族群著重意外險及醫療險,代表還在打拚學業或事業、有大量通勤的需求,且收入與資產相對有限,若遇意外事故恐會有較大的經濟損失,選擇投保意外險能強化個人保障。
至於40歲至59歲的壯年族群,因「上有老、下有小」,擁有較重的家庭責任,會比較傾向加強壽險保障,以轉嫁人身未知風險;6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在長照險的關注度較其它年齡層大幅提升,顯示不同年齡層,面對人生的課題,在保險規畫配置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侯士睿建議,不論是哪一個年齡層,都應先將人身風險列為首要規劃項目,才能避免人生中突然發生的插曲影響計畫,造成家庭經濟支柱的傾斜。
▲不論是哪一個年齡層,都應做好財務風險管理。(圖/pixabay)
磊山保經表示,行政院主計總處2024年公布,全時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9,387元,透過勞動部提供的個人退休金試算表,輔以基本投資報酬率3%計算,試算投保30年後,若民眾有自提6%,則每個月退休金為2萬6,108元;如果沒有自提6%,則每月退休金僅有1萬3,054元。
以預估每月可領月退休金額佔最後3年平均薪資比例所得替代率僅11.5%,若民眾單靠勞保退休金,是否足以支付退休生活的基本開銷值得省思,因此,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及平均餘命的延長,磊山保經認為,民眾要關注的不僅是現下的生活所需,更需要即早為退休進行準備,才能擁有自在的第二人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