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教育有4大地雷,父母們要注意,千萬別說一套、做一套,或是隨意打破規矩,甚至是淪為ATM父母,抑或是情緒失控等,都會讓教育事倍功半。
記者林潔玲/台北報導
不要再當超級無奈的過路財神了!小孩子每逢舊曆新年,長輩的紅包領不完,除了可列出購物清單,甚至可鼓勵孩子一起做公益,將部分的紅包錢捐出去助人。同時父母也可與孩子訂定「零用錢計畫」,包括金額、項目及期間,不僅能增進親情的互動,訂定雙方都認可的零用錢計畫,也讓孩子從小認識金錢的價值。
如果孩子想要買很多「不必要」的玩具、零食等等,父母可引導討論,為什麼想買這些東西?是不是有更重要的目標想完成、需要用到這筆錢?和孩子達成「紅包動用計畫」,例如多少要存起來,當作未來的學費,多少可以拿去自由花用。
而同時不少父母對零用金的發放標準,也可藉此討論,引導孩子一起設定零用錢的金額、項目及期間,每天生活中,不僅有許多親子對談、討論的機會,也絕對是增進親子關係、提早讓孩子認識金錢價值的絕佳機會。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講師陳靜宜建議,可將孩子的零用錢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基本的零用錢,也就是做好份內事情可以拿的錢,例如做功課、準時上學、收拾衣物、不亂丟玩具,低年級可以考慮一週給10-20元,若孩子是中年級,這些費用也可以含括交通費、交際費等。
至於第二類零用錢可以來自家務事,例如洗碗可以獲得5元、擦桌子1元、收床單、洗衣服等等又是多少錢,但要看每個家庭狀況而定。許多人對「孩子做家事到底該不該給零用金獎勵」有不同看法,可以用象徵性的1元、5元來鼓勵孩子參與,做什麼事有多少錢,陳靜宜強調家長一定要和孩子討論,才能逐步引導小孩的價值觀。
值得注意的是,親子理財教育大哉問,道出許多爸媽心中的大疑問,親子理財教育有四大地雷,其一是「父母說一套、做一套」,父母對孩子諄諄教誨,例如要理性消費,分清「想要」和「需要」,但自己花錢時卻毫不手軟。
其二為「隨意打破規矩」,親子互動難免有「破例」的時候,但一定要將「理由」說清楚,例如為什麼今天可以打破原則花好幾倍的價格買hello kitty的文具,父母和孩子都要充分溝通背後的原因。
第三則是「淪為ATM父母」,錢不能解決所有事情,如果每次孩子只要開口要錢都能成功,爸媽變成沒有提款上限的提款卡,所有理財原則就功虧一簣了。最後則是「情緒失控」,「怎麼這麼浪費!」「吃米不知米價」,父母經常忍不住叨念孩子,其實孩子的每個理財行為,都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機會,討論才能瞭解問題、解決問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