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中鼎
中國互聯網金融興起,銀行業務遭到蠶食,打著高報酬率的旗幟,年化報酬率比銀行定存平均高3~5%,甚至更高。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值得台灣政府及金融機構借鏡。
去(2013)年初,台灣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至今人民幣業務開放屆滿周年,中央銀行公布國銀人民幣存量,截至今年二月底存款餘額高達2470億元,外匯指定銀行(DBU)人民幣存款推增至1925億元,占外幣存款比重24%。再者,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穩定增加,一舉讓台灣人民幣存量創新高。
過去一年,國銀對於人民幣業務,皆是持續不斷擴增自身的人民幣資金池,看中的即是未來的人民幣投資、人民幣債券、財富管理,以及RQFII回流大陸。台灣具有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優勢環境,但由中長期觀察,仍需藉擴大人民幣回流機制(譬如RQFII),開發人民幣可投資項目,人民幣業務在台灣發展才會不斷擴大與茁壯。
政治因素 金融股陷入泥淖
目前,台灣人民幣資金池穩定成長,反觀能推行的人民幣產品或理財商品卻少得可憐。對於人民幣去化管道,中央銀行希望促成金管會開放國內金融機構貸款給中國境內投資的台商,以及運用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額度回流對岸,但目前這些理想性做法皆因政治因素被卡住。
去年至今兩岸服貿協議審查進度緩慢,現階段雖進入立法院闖關,但因兩黨政治立場不同而讓協議很難協商。
此次服貿內容受惠最大的產業非金融股莫屬,央行及金控大老也不得不坦承,兩岸很多金融合作皆卡在服貿,也讓近期的金融股陷入弱勢盤跌。
互聯網金融 搶食銀行業務
金融股的弱勢盤跌,除了兩岸服貿協議遲遲未簽署,另一潛在利空則是中國境內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互聯網金融業者,打著高年化報酬率,把錢放在互聯網金融業者提供的理財商品上,年化報酬率比銀行定存(或理財商品)平均高3~5%,甚至更高,導致銀行存款及股市資金不斷流失,也直接影響到金融股股價。
互聯網金融藉助互聯網及移動通訊等技術,提供資金融資、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服務,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及平安保險旗下的陸金所,相繼切入正在成長的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可以說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先驅者,由阿里巴巴的餘額寶及陸金所的P2P(個人小額借貸)掀起戰火,搶食銀行原有的盈利根基。
官方護航 促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相較於餘額寶搶占基金公司業務,陸金所的P2P則直接搶占銀行端業務,攻擊性更加強勁。中國P2P融資規模增長快速,去年的融資規模達六百億至七百億元人民幣,預期今年可望突破一千億元。
兩會期間,中國總理李克強及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相繼為互聯網金融護航,李克強表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並實施政策性金融改革。周小川也表示,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業務監管政策會更加完善。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值得台灣政府及金融機構借鏡。(文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708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掌握理財力 投資更順利!更多精采課程www.moneyedu.org.tw或FaceBook搜尋「台股火龍王」粉絲專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