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玉君】
在台灣,《我的少女時代》放映時間長達一個月,創造四.一億元台幣佳績,為此主角王大陸甚至裸泳以謝觀眾;但是將放映地點轉到了中國,上映第一天就創造了一.一億台幣票房,接下來的十天,每天一億…,這個榮景只能在中國看見;年成長逾三○%的中國影視產業,已成全球影視業者積極合作拉攏的市場,兩岸具備同種、同文、同語言的特性,在合作上相較於國外容易,但是吸引中國影視業者的,不是這些,而是台灣長期以往耕耘出來的人才,以及國際參展史上得獎數。
影視產業享有文創紅利
影視產業涵蓋了電影、電視及電視電影等在內的影像藝術,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而這些產業供應鏈則包含了素材來源(劇本)、導演、演員、拍攝、後製、儲存、製作、行銷、通路(放映─電影院或電視頻道)等,透過畫面、聲音、蒙太奇(指有意涵的時空人地拼貼剪輯手法)及故事情節等語言來傳達與表現。
回到市場面,先從台灣面臨的環境談起。隨著中國經濟力的崛起,影視出版品的市場需求成長速度驚人,產製環境進步快速,中國十二五、十三五規畫都將文創產業列入優先發展重點,產業的發展前景看好。然,台灣雖享有世界華人流行文化的領導地位,且長期累積了人才及豐厚的經驗,流行音樂及偶像劇風行海外,具有品牌價值(詳見圖表:取得國際影展獎項),只是,台灣的內需市場太小,營運獲利不足以支撐製作成本(觀察圖表兩岸票房即可知一二)。此外,還須面對包括日本、韓國等海外競爭者持續將電影及電視節目輸出到海外華人地區的威脅。
中國票房是台灣的四十倍
因此,兩岸合作成為台灣影視產業尋求突破點的重要轉折,且兩岸影視產業交流已久,尤其是二○一○年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兩岸的影視產業正式藉由這個管道得到更進一步合作與交流,讓兩岸影視產業更蓬勃發展。
中國市場如何吸引人?二○一四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金額達二九六.三九億人民幣(約合台幣一四八二億元),較前一年度二一七億人民幣成長三六.一五%;而二○一五年前三季中國總票房收入已達三二七.八億人民幣(約合台幣一六三九億元)。根據市調機構的統計,未來三年內中國票房收入將會超越北美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詳見圖表)。
反觀台灣,去年票房總收入三七.一三億元,僅僅是中國市場的二.五%,這樣的規模差距,如何製作出好的作品(要有好的演員、導演、劇本、後製…),即使斥資龐大,也不能確保票房買帳(好比《賽德克.巴萊》,叫好卻不叫座)。電影要進中國,仍須探求理解當地的生活節奏,或者挑選有共鳴的題材,而台灣也能同時擁有屬於自己的元素,不能因為《我的少女時代》成功,就一窩蜂往這樣的方向走,兩岸需要建立資訊平台,並且在合作之餘還能有暢通的管道商演。
回過頭看中國影視市場趨勢,根據電影票房的統計,動作類、科幻片、青春愛情以及動畫類影片就占了整體市場需求近七成,達六五%,而當中占比居次的科幻片有後來居上之勢,原因是新世代對於奠基於科學之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設背景愈來愈著迷,題材、情境可遍及宇宙、後現代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元素,愈能彰顯與現實之間差異的科幻片,愈受市場歡迎。(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859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