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下編輯部
中央研究院院士、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謝長泰,曾擔任諾貝爾經濟獎委員會委員,研究主題多在人才、人力、土地資本有限的情況下,怎麼運用生產力創造成長。對於台灣的成長停滯困境,他認為應該要跳脫「製造業+研發」的模式,要用更聰明的方式,尋找重新啟動成長引擎的其他可能性。以下是謝長泰的演講整理:
我想今天跟大家談談台灣經濟成長,過去二、三十年放緩的現象。其實,很多國家都經歷過,不只在台灣、新加坡、韓國,中國現在也出現這樣的狀況,畢竟每年都維持成長9%到10%是不太可能的。
薪資停滯 台灣獨有
但台灣有個跟其他國家很不一樣的,其他國家沒有出現的現象。
台灣的人均GDP,大概1990年代中期開始放緩,斜度慢慢愈來愈平緩。大家很清楚,雖然經濟成長放緩,但不表示經濟成長就變成零,但台灣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這段時間,台灣每位勞工的薪資成長幾乎是零,而且,不管是男是女,實質薪資是毫無增長的。這點很驚人,其他國家沒有看到這樣的情形,香港、韓國雖然經濟成長放緩,但是平均薪資並沒有下跌。很多人說問題在所得分配的問題,貧者愈來愈貧窮,富者愈來愈富有。
很多人用貧富差距拉大,解釋這個現象,如果用百分比來看,即使是所得最高的1%人口,薪資成長也是停滯不前的,這就表示不是只有所得分配不均而已,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過去台灣產業外移到中國,利用中國的企業可以擴大經營規模、雇用更多勞工,買更多的土地,理論上可以提高企業獲利。台商去中國投資的經營獲利,以2012年的數字來看,佔了台灣GDP的很大比例,但是企業獲利的成長,並沒有反映在勞工薪資上,唯一的效益恐怕只有在台北東區的房價上升。
到底台灣的經濟發展如何?我認為,台灣經濟正面臨嚴峻的危機。
台灣經濟處在緩慢垂死的狀態,並沒有讓你覺得應該要立即採取行動,當你發現自己沒有地方可以逃之前,危機已經將你環繞。
台灣的製造業表現好,但多數設廠在中國或其他國家。如果單看台灣島內的製造業,數字真的很不理想。
服務業才是主導台灣本島經濟發展的主要重心。其他國家例如香港、新加坡,服務產業是讓他們經濟大幅成長的關鍵,不論是在金融、企管資訊、商業服務、商用軟體等;但是反觀台灣,這些部門還不具競爭力。例如,我們很難想像台灣有哪家金融機構有全球影響力。
台灣往哪走?其實服務業是可以提升生產力的
目前政府政策仍然是製造業加上研發的導向,但是我們都知道,服務業才是主流。很多人認為,服務業生產力提升有限,但其實服務業是可以提升生產力的。
以美國服務業為例,有些也許是台灣可以仿效的,在過去25年,美國服務業成功轉型,在飲食、醫療照護等產業是關鍵。
美國醫療照護產業在過去30年前,是獨立經營規模較小的醫院為主,非營利的機構;但現在八成都是由八家公司來主導,背後幾乎都是私募主導,他們明顯是不同的經營理念。談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採用連貫一致的實務做法,用資訊科技落實剛說的醫院管理做法。
例如波士頓的Steward Health Care透過收購倒閉的公司,他們有遠端監視的加護病房(ICU),辦公室有他們頂尖的專科醫生,主要是監測醫院的資料,他們的工作就是確保所有實務做法都照既定的程序。這家醫療機構強調的不是高科技、也不是研發,而是去打造能夠順利運作的組織。
因此,服務業要思考的重點,不是大家不知道什麼,而是什麼大家知道,卻沒有好好做的。
重點不是在學別人怎麼做,而是很多組織、企業已經是很多領域的領導著。政府跟許多其他國家喊著一樣的政策,說要發展綠色能源、生技產業,我其實有點生氣,因為台灣自己其實有很多創新,例如像是健保制度、數位賦稅等,都是相當領先的。這些創新,是否能夠組織起來,是否能夠放到市場上,凸顯競爭力?
至於川普上任,台灣應該注意什麼?什麼會讓我晚上睡不著覺?我最擔心的,就是川普的個性,但這不是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重點。台灣該思考的是,自己如何讓台灣經濟引擎重新啟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