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嚴凱泰病逝 陳莉蓮扛得住最難接班?

圖/商業周刊提供(僅限雜誌使用)

▲年僅54歲的嚴凱泰因病過世,這個代表台灣的自有品牌夢如何務實的走下去,是接班人最急迫難題。(圖/商業周刊/攝影翁挺耀)

文/黃靖萱

嚴凱泰,憂愁的走了。

2年半前,裕隆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嚴凱泰發現得了癌症,中間一度好轉,瘦了一大圈的他也出來趴趴走,要大家放心,不論車展、裕隆籃球隊出賽,都能看到他身影,他總會開玩笑對記者說,「我還活得好好的,沒死。」但後來癌症復發轉移,12月3日傍晚,他不敵病魔過世,也象徵台灣汽車產業一個時代的結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遺孀冠夫姓
強化家族接班正當性

這個龐大卻搖晃的台灣唯一自有品牌汽車集團,將開往何處?

裕隆集團在第一時間發布,將由嚴凱泰妻子嚴陳莉蓮接任董事長。她第一次在公開文件中冠上了夫姓,強化她接下嚴家棒子的正當性,除了家族傳承,還有讓中國合作方認可的意味。

丈夫過世前
她含淚求助前副閣揆

她一直很會照顧嚴凱泰及身邊的主管,細心打理人際關係,之前雖擔任裕隆車、中華車董事,但未管理事業,直到去年裕隆股東會,嚴凱泰開始安排她見習。在丈夫過世幾天前,陳莉蓮帶著兩個小孩去見了前行政院副院長、裕隆最高顧問林信義,抱著他落淚,希望他能繼續幫忙裕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畢竟她面對的,不只是台灣國產車的頹勢難以挽回。今年進口車市占已逼近5成,而裕隆日產銷售五年來衰退24%;更重要的,還有累計百億元虧損的納智捷,該何去何從。

陳莉蓮的處境,遠比婆婆吳舜文及嚴凱泰當年接班時更難。

在裕隆創辦人嚴慶齡過世時,吳舜文還有她幫先生建立起的黨政人脈,讓裕隆在台灣及中國都有一定影響力及資源支持,能順利登陸對岸發展。

嚴凱泰接班時,雖因連虧3年而背上敗家封號,但他在1996年打造出1個月銷售近萬輛的豪華房車Cefiro(掛日產品牌),被媒體改封「少主中興」。只是,好景到了2003年,日產拿回裕隆在中國與東風的合資權力,失去主導地位的他決定重啟自有品牌,在2009年發表納智捷(Luxgen)。

「我總不能每次都跟人家借飛機、大炮去打,打下來的又不是我的地盤,」嚴凱泰重現母親吳舜文當年開發「飛羚」的豪情萬丈,對媒體說,今天要進攻全世界的戰場,必須要有自己的武器。

有人羨慕,他含著金湯匙出生,但他的出生是為了裕隆的接班,沒有選擇,他說「接班是never ending job(永無止盡的工作)。」有人嘲諷,政府保護多年,台灣仍不算有自主汽車工業,裕隆要負最大責任。他則說,「我的生命是和納智捷畫上等號的。」

但如今,納智捷卻成為他生前最放不下心的孩子,也是陳莉蓮接棒後最難的挑戰。相較嚴凱泰接班時,雖然高階主管走了10多位,但還有母親撐著局面;而如今,陳莉蓮掌握關係企業與家族的裕隆持股逾ˋ成,背後還有裕隆集團副執行長陳國榮及林信義穩定江山。

背後兩人守品牌江山
能「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嗎

陳國榮在1982年就進入裕隆工程中心。嚴凱泰回國後,他曾寫萬言書痛陳裕隆的問題,自此成為嚴的心腹,更是當年Cefiro最大功臣。

「他一直是幫嚴凱泰圓夢的人,站在第一線幫嚴凱泰執行各種想法,」一位裕隆高層說,尤其是納智捷,全由陳國榮一手主導。在裕隆另一位老臣徐善可退休後,決策的5人小組變4人,汽車領域也由陳國榮和林信義兩人做主。

未來,也會由陳國榮繼續實質帶領裕隆。但,「陳國榮一直太樂觀,樂觀的背後是需要一個部隊非常務實的執行,否則再好的策略沒能執行成功,也等於零,」一位汽車領域專家提醒。

14歲就獨自出國念書,嚴凱泰一直是孤獨的,他的心很軟,這個性卻讓他陷入危機。裕隆高層分析,嚴凱泰人好、厚道,但因此容易賞罰不分。而且他好面子,不愛聽批評,慢慢的,員工也變得報喜不報憂,包括納智捷,即使已累計虧損逾百億元,他也仍只看到機會大於風險。

「我在管理從來都不是用罵的,連對女兒都很客氣的拜託她,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處理事情都用罵的,」嚴凱泰曾說,他後來不得不修正,「不能再做爛好人,開始要有規範。」所以他雖大力割除了由徐善可主導的創投事業及其他虧損轉投資,卻遲遲無法斬斷母親的、台灣的、自己的品牌夢。

「嚴凱泰一直認為納智捷是他的生命,只是現在他的生命 (先)結束了,唉!」一位裕隆高層口氣盡是不捨,但只能選擇面對殘酷現況,「接下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只是不會那麼快。」而如此一來,裕隆集團將會重回到幫日產作嫁的局面。

這是一個台灣汽車之王的時代結束,卻不希望是台灣汽車自有品牌的句點。

【更多報導】
↘ 陸客將大量來台?別只想賺機會財!台灣正陷入「收入陷阱」,我們該改掉的錯誤觀念

↘ 南部薪水低,還加班吃到飽!台大畢業10多年資歷的主管,月薪4萬,居然大家搶著要

↘ 安慰喪親的朋友,好難?除了「你要保重」...諮商心理師:說「這一句」就夠了

↘ 靠直播賺錢,卻連Excel也不會!他用「手機直播」賣藝術品,辦公室從10坪小套房變300坪倉庫

↘ 只有晚餐不吃白飯!50歲大嬸靠這樣吃「花椰菜飯」,兩個半月減掉7.1 公斤

關鍵字: 商業周刊嚴凱泰裕隆陳莉蓮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台積電首次點名「5大客戶」在美量產 強調不怕競爭但補助要公平

台積電首次點名「5大客戶」在美量產 強調不怕競爭但補助要公平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17)日舉行法說會,董事長魏哲家也針對美國投資首次點名客戶名稱,表示包括Apple、NVIDIA、AMD、高通、博通等五大客戶都在美國廠生產,相比起過去未直接講出客戶名,可說是一大改變。

2025-04-17 16:13

魏哲家談台積電千億美元投資 2奈米以下製程3成在美生產

魏哲家談台積電千億美元投資 2奈米以下製程3成在美生產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日舉行法說會,針對美國千億美元投資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表示,未來預計有三成2奈米以下的產能都將在亞利桑那州廠還生產,來支持美國領先客戶的需求。

2025-04-17 15:21

台積電魏哲家談關稅「未見客戶任何改變」 否認合資英特爾傳言

台積電魏哲家談關稅「未見客戶任何改變」 否認合資英特爾傳言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日舉行法說會,針對外界關注關稅議題及是否會和美國企業組成合資公司,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今日正式回應,表示目前關稅議題上,未見客戶有任何動作,至於外界傳言與 Intel等其他公司談合資,魏則回應「並未考慮和任何公司洽談進行合資」。

2025-04-17 14:44

快訊/台積電最旺Q1!每股大賺13.94元 獲利年增6成、毛利率58.8%

快訊/台積電最旺Q1!每股大賺13.94元 獲利年增6成、毛利率58.8%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日舉行法說會,並公布第一季財報,合併營收約新台幣8392.5億元,稅後純益約3615.6億元,每股盈餘為13.94 元(折合美國存託憑證每單位為 2.12 美元)。

2025-04-17 13:43

台積電Q2財測估營收季增逾1成 全年資本支出不變

台積電Q2財測估營收季增逾1成 全年資本支出不變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今日舉行法說會,台積電也釋出第二季財測,台積電預計,第二季營收以美元計,預估落在284億至292億元之間,有望季增13%,若以美金對新台幣1比32.5元匯率計算,毛利率預計落在57%至59%之間,營利率則預計落在47%至49%之間。

2025-04-17 14:36

台積電最強Q1! ADR夜盤股價急拉漲逾5%

台積電最強Q1! ADR夜盤股價急拉漲逾5%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舉行法說會且公布第一季財報,合併營收約新台幣8392.5億元,稅後純益約3615.6億元,每股盈餘為13.94 元,創下史上同期新高,激勵美股夜盤股價急拉逾5%。

2025-04-17 14:33

台積電踩美出口紅線重罰10億美元原因曝光 外媒另點3台廠涉入

台積電踩美出口紅線重罰10億美元原因曝光 外媒另點3台廠涉入

美國商務部調查的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可能因違反出口管制規定而面臨超過10億美元的罰款,據外媒最新報導曝光,此案與華為新AI伺服器有關,且另有3間台廠涉入其中。

2025-04-17 12:03

H20銷陸禁令輝達市值蒸發1800億美元 華爾街憂破壞性更勝預期

H20銷陸禁令輝達市值蒸發1800億美元 華爾街憂破壞性更勝預期

美國突然加緊輝達(NVIDIA)銷往中國H20晶片管制,輝達股價在16日遭遇猛烈拋售,盤中一度暴跌10%,收盤大跌6.9%,創下1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一夜之間蒸發超1800億美元,華爾街憂心新規定是對輝達等晶片大廠掛起來禁止進人中國的牌子,破壞性恐更勝預期。

2025-04-17 11:10

台積電法說穩軍心!美晶片股盤前齊揚 英特爾遭否認合資獨憔悴

台積電法說穩軍心!美晶片股盤前齊揚 英特爾遭否認合資獨憔悴

台積電法說會交出亮眼成績,且向外說明關稅未影響客戶態度、年度展望不變等,帶動美股慶祝行情,至台北時間17日下午4點左右,台積電ADR在美股盤前漲4.7%,包括美光、輝達(NVIDIA)等多檔重量級晶片股也都漲逾1%,而遭台積電否認有合資併購的英特爾獨憔悴走跌。

2025-04-17 16:42

國巨防搶親加價購! 芝浦電子每股收購價升至5400日圓

國巨防搶親加價購! 芝浦電子每股收購價升至5400日圓

台灣被動元件大廠國巨(2327)日前宣布計劃收購日本感測器大廠芝浦電子(Shibaura Electronics)100% 股權,不過市場傳出日本電子零件廠美蓓亞三美 (Minebea Mitsumi )搶親,國巨今(17)日宣布調高收購價至每股5400日圓,較前次大幅調整25.58%,總收購金額上看823.3億日圓。

2025-04-17 16:20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