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啟動。(圖/科技部提供)
記者邱倢芯/台北報導
科技部今(13)日宣佈,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正式啟動;此次計劃預計自2019年起至2028年共10年的時間,並投注251億元資金,並陸續發射出6枚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2枚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2枚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上太空。科技部長陳良基還指出,未來也希望能打造出繞月衛星,若計劃發展順利,也期望可進一步地讓登入月球。
陳良基指出,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具有3大意義:第一,此次計劃是要延續前一、二期太空計畫的成果,並讓近三十年的發展能繼續發光發亮。
▼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具有三大意義。(圖/記者邱倢芯攝)
第二,第三期的太空計畫是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後第一份核定的文件,這意味著台灣具有科技立國的精神;因為太空對於人類而言,尚屬未知領域,而科技要能創新突破不是按部就班就可以做到的,這就是太空科技對於科技立國的重要性。
第三,將衛星射上太空,且能讓設備順利地運行,這對於衛星當中所包含的零組件、技術的挑戰都相當大;若是台灣能夠成功,這也將讓台灣的年輕人才對於自家技術有信心,並且願意留下來服務,因為他們感受到科學在台灣是可以得到實踐的。
針對此次的太空計畫,國家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指出,衛星設備中大約有90%自製率,因為像是電池等零組件技術,原本在國外就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了,不需要在耗費成本再自行研發。不過像是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等關鍵零組件等,就一定是採用台灣自製的技術。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圖/記者邱倢芯攝)
陳良基補充,科技部希望每一顆射上太空的衛星關鍵零組件技術都能由台灣自製,因為這意味著台灣具有這一類的技術,不僅未來可與其他國家的衛星合作,未來也能透過科技來促進各產業的技術躍升。
舉例來說,像是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當中的關鍵通訊元件,未來可下放技術給5G、自駕車、導航等應用。而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技術,則是可提供給奈米、印刷產線,以及生醫等產業檢測所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