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來,美國音樂祭和演唱會門票價格出現「爆炸式增長」。(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參加音樂祭愈來愈昂貴。在加州舉辦的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為期3日,今年的門票價格為429美元(約新台幣1.3萬元);英國格拉斯頓柏立當代表演藝術節(Glastonbury Festival)票價253英鎊(約新台幣1.01萬元);下個月將於美國芝加哥舉辦的Lollapalooza音樂節門票售價340美元(約新台幣1.06萬元),VIP票價更達2200美元(約新台幣6.8萬元)。
加上參與音樂祭的食宿、交通成本,對於許多音樂愛好者來說,參加一場音樂祭所需的花費,佔他們每月薪資的很大一部分。為什麼音樂祭的票價會如此高昂?經濟學家以「鮑莫爾成本病」(Baumol' s Cost Disease)來解釋這種現象。
美國已故經濟學家克魯格(Alan Krueger)在其著作《搖滾經濟學》(Rockonomics)中寫道,過去40年來,美國音樂祭和演唱會門票價格出現「爆炸式增長」。據演唱會數據追踪器Pollstar的數據,美國演唱會的平均票價從1981年的12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64美元。但若票價與通貨膨脹一致,現今的演唱會票價應只有目前售價的一半。
▼美國演唱會門票價格上漲速度快於通貨膨脹。(圖/取自Quartz)
克魯格表示,演唱會票價高漲可以「鮑莫爾成本病」解釋。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William Baumol)於1967年的論文中提出「鮑莫爾成本病」,用以解釋現代經濟的眾多領域為何呈現生產力成長停滯的現象--當生產力無法提升時,單位售價將因成本而更加昂貴。舉例來說,過去50年來,製造業已變得更有效率,但教育與醫療卻沒有。這使得大學債務及醫療帳單的支出佔典型收入者支出比例愈來愈高,而家庭用品及衣物方面的支出則相對減少。
演唱會及音樂祭等現場音樂表演就是一個生產力尚未提升的領域,像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就仍需耗費很多時間來演唱他過去的經典熱門歌曲。克魯格指出,因為喇叭與麥克風的改進,使得現場演唱的效率較過去更好,但仍不足以使演唱會的票價出現有意義的改變。
另外,這也同樣解釋了音樂祭為何愈來愈普及。克魯格稱,音樂祭讓藝術家可以分擔工作人員、燈光及維安費用。每多一場演出就可讓成本更低,這是音樂祭用提高演出者生產力的優雅方式,而其結果將會使觀眾的票價更加便宜。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