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綾襄
美中貿易戰戰火正式延燒到貨幣戰場。在8月最後1週,離岸、在岸人民幣即期匯率雙雙跌破7.171,破歷史新低,而且是由境內的在岸人民幣(CNY)領跌,顯示這是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的貨幣戰略。
在未來6個月,人民幣匯價也不容樂觀。玉山銀行指出,美中貿易局勢急遽惡化下,使人民幣再度出現較大貶值幅度;再加上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抵銷關稅衝擊,短期內人民幣走勢趨貶的可能性拉高,考量未來中國或採寬鬆貨幣政策支撐經濟,亦使人民幣走強不易,3者疊加之下,評估年底前人民幣仍持續弱勢整理。
國人資產蒸發 今年損失逾200億元人民幣
根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台灣人民幣資產已來到4354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兆9052億元台幣。如今在岸人民幣從今年最高6.8302兌一美元,急摔至7.1722,不到兩個月貶幅就達5%,國人人民幣資產瞬間蒸發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目前國人以人民幣持有的中國資產,大致可分為存款、基金、債券與保單。其中資產規模最大的,仍屬人民幣存款業務。
自2013年台灣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後,銀行祭出各種花招吸引人民幣存款,投資人普遍相信人民幣高息收益、又有升值潛力,讓人民幣存款規模從2012年底的240億元人民幣,在2015年7月最高來到3382億元人民幣;不過從去年美中貿易戰後匯率開始下滑,在今年7月人民幣存款已縮水至2623億元人民幣。
國人逆向加碼 人民幣計價商品大成長
國泰世華銀行觀察,台灣民眾人民幣存款減少,反映了民眾對人民幣信心轉弱,為規避匯兌損失而作的調節。根據國泰金控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美中貿易戰成為民眾持有人民幣意願之分水嶺,8月減持人民幣的意願升至12.6%,創1年半以來新高。同時,民眾對人民幣匯率的看法,也從去年2月的看升,轉為看貶,認為人民幣未來1年會貶值超過2%者占比達28.2%。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跌勢不止,但是台灣人加碼人民幣計價商品的力道,顯然一點都不手軟,截至今年7月,台灣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發行額達968億人民幣,較去年持續增加,基金也已發行458檔,較去年底增加68檔,總規模達到326.96億元人民幣,較上年成長26.7%。
國泰世華銀行研判,人民幣計價商品逆勢成長的現象,應是民眾面對全球景氣不確定性,金融資產下檔風險升溫的同時,不想要直接實現匯兌損失,又要活化人民幣存款的收益,希望藉由息收減緩匯損,因而選擇相關商品為停泊工具。…(本文節自財訊589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