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北醫打造「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圖/記者姚惠茹攝)
記者姚惠茹/台北報導
工研院今(1)日攜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發表「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領先全台在類負壓隔房病房導入由工研院開發的「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及「物聯網智慧閘道器」(IoT Gateway),有效降低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負擔,成為防疫期間的最佳照護利器。
「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由工研院開發,攜手瑞德康科技、傳世科技、台灣微軟、宏碁資訊等團隊,擁有降低醫療人員與患者感染風險的非接觸平台、24小時遠距互動醫療的照護效率,以及即時掌握心律、呼吸、體溫、離床等生理資訊的醫療整合戰情室。
▲左起為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圖/記者姚惠茹攝)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根據統計,醫護人員每日平均進入病房接觸病人約12-15次,每次進入隔離病房前都要全副武裝,花20分鐘穿防護衣,才能進入病房為病人量測生理數值,離開病房後又得脫下防護衣進行消毒,整個過程不但耗時且耗費資源,接觸過程更是充滿群聚感染的風險。
張培仁指出,這次協助北醫將多樣的生理醫療資訊進行系統整合,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導入醫療人員的需求作為服務設計,並在北醫實際進行場域驗證的建置合作,希望藉由科技的輔助,達到「肢體零接觸,服務無距離」的成效,將醫療人員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北醫附醫院長陳瑞杰表示,在防疫關鍵時期,往往考驗醫療人員的緊急應變能力,而科技可以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自動數據蒐集、持續監控與早期疾病預警,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大幅地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
▲北醫附醫領先全台在類負壓隔房病房導入由工研院開發的「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圖/記者姚惠茹攝)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說明,「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導入兩項關鍵技術,包括「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技術的原理是利用一般影像鏡頭,以結合AI演算法來觀測患者在臉部的微血管顏色變化與胸口起伏變化,進而自動偵測出病患心律與呼吸等數據,一旦發現病患生理狀況一有異樣,便可即時透過「物聯網智慧閘道器」來進行生理異常的資訊傳輸。
鄭仁傑補充,另一項則是「物聯網智慧閘道器」,具有中繼站的功能,以物聯網傳輸的方式,將匯整病房內非接觸式生理感測裝置數值,通報給遠端的護理站,一旦護理人員發現異常,便可同時開啟病房影像關懷,進行視訊面對面詢問與溝通,不需多次進出病房,大幅降低醫護人員工作負荷。
▲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台擁有「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及「物聯網智慧閘道器」2項關鍵技術。(圖/記者姚惠茹攝)
鄭仁傑分享,病房以遠距視訊整合緊急呼叫鈴的即時視訊系統,讓病人與醫護人員即時溝通,如偵測出病情變化或發生緊急狀況,護理站可以遠端開啟病房影像照護,而病人也可以透過行動裝置掃描QR code下載醫院App,即可掌握自身生理數據、醫療紀錄及電子衛教資訊。
鄭仁傑強調,護理站則會設置電子白板做為「病人動態儀表板」,自動彙整、判讀病人各項生理數據、檢驗報告及影像,而醫護團隊也可以運用「遠距視訊病歷共享」,啟動跨團隊多方視訊會議,共同討論後續治療計畫,大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來提升醫療效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