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線與歐洲線運價雙雙跌破2千美元,其中美西線運價已跌破成本價。(圖/取自紐澤西港務局官網)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上周貨櫃船運美西線每大箱(40呎櫃)運價跌破2000美元之後,本周持續下探,目前已跌破主要貨櫃船公司1800美元成本價,更低於非聯盟的2000美元以上成本價,多數公司收1600-1700美元,而運價加速探底,除因美國關稅問題,馬士基與赫伯羅德組成的雙子星聯盟所採取的樞紐港營運策略不獲託運人青睞,被迫降價求貨也是關鍵因素。
外籍船公司高階與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指出,美國的關稅政策,造成相關國家紛紛採取報復措施,美國買主觀望等候,期盼問題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解決,使得市場貨量起不來,而馬士基與赫伯羅德這兩家全球第2與第5大貨櫃船公司所組成的雙子星聯盟,今年2月正式運作,幹線母船僅彎靠樞紐港,二線港口以集貨船收貨方,託運人並不青睞,讓這兩家公司的運價,在聯盟船當中敬陪末座,也讓市場運價難以提升。
歐洲線市場情況也不好,上周的漲價計畫不但未實現,每大箱(40呎櫃)運價還從2500美元跌到2100美元,這一周已跌到1600-1800美元,不過因為歐洲線多數是2萬到2.4萬箱(20呎櫃)的超大型貨櫃船,單位成本低,加上在歐洲卸貨港有收300-350美元的吊櫃費(美國線沒這項收費),勉強還在成本之上。
美國線4月底長約到期,船公司勢必要努力拉抬運價,以利新長約價,但市場傳出已有相當看壞市場的超大型直客,開出每大箱1200美元的超低長約價,業界多認為船公司不會接受這樣價格,也有業界高階指出,船公司現在口袋賺得飽飽的,不像2016年那樣,需要現金來付貸款,因此不會接受低於成本的運價,會透過控艙方式來穩定運價。
但是事情會如何發展,關稅問題能否在較短間內解決,川普與習近平見面後能將損害壓低多少,誰都不敢說,減班或閒置船舶,船舶固定成本還是在,船公司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拖久了,船公司還是會吃不消的。
而從美國2月份進口櫃量來看,美國買主已經搶購了一些貨物;供應鏈技術供應商笛卡爾(Descartes)本周發表的數據顯示,2月份美國進口櫃量年增4.7%,達220萬箱,是有記錄以來第二高的2月份運輸量,其中來自中國的櫃量增長了7.9%,但隨著美國與中國和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戰持續,估計未來幾個月可能會降溫。
近兩日葉門胡塞武裝因以色列禁止援助物資進入加薩,宣布將重啟針對穿行紅海等海域的以色列相關船舶的攻擊行動,這項動作業界高階認為對市場運價並不會產生拉升作用,因為絕大多數船隻都還在繞行好望角,並未回到紅海,不受胡塞行動影響。
紅海危機不解除,會讓去年新增的船隊因為繞航問題,暫時不會釋放出來,避免船噸供給嚴重過剩,但是今年新增的運力,還是會讓市場出現船噸過剩問題。
中美貿易戰雖然讓供應鏈出現大移轉,東南亞國家對美輸出大幅成長,但貨櫃船公司高階指出,不論製造規模,製造能力,東南亞國家還是無法完全取代中國,大陸媒體以「2025年船公司好日子到頭了嗎?」探討市場變化,攬貨業多數認為,今年市場運費水平會下修,下修程度主要看關稅與紅海變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