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從事服飾相關行業的林阿姨,20年前靠著繡學號、改衣服養家,她省吃儉用存下老本,原本希望透過穩健理財方式創造現金流,安享老年生活,不料聽信理專建議,買進高配息基金後,卻賠掉大半老本,辛苦多年追求的退休美夢,現在成了不堪回首的噩夢。
林阿姨一開始單筆投入10萬元,看到每月都有利息入帳,慢慢對這項商品有信心;後來理專鼓吹她,投入100萬元買連結高收益債基金的投資型保單,「印象中投資好像都沒賺到錢,好不容易回本了,理專卻要我解約,說扣掉全部費用後,大概還賺2%。我不會算,只相信理專會提供專業建議,就照做了。」她一說到自己誤信銀行理專,害她賠掉大半老本,除了氣憤也倍感無奈。
保單解約後,理專慫恿林阿姨將房子拿去抵押、借款500萬元,其中400萬元投入兩檔配息誘人的南非幣及澳幣計價債券基金;「我只有小學畢業,對帳單也看不懂,理專跟我說,過去這兩檔基金獲利都能有16%、13%,保守一點也有9%…沒想到加上領到的息收,現在虧損還超過3成…」
林阿姨原本想用高配息基金每月領到的息收繳交房屋貸款、安頓老年生活;豈料,兩年間匯率、基金淨值一路下挫,先前理專給的退休美夢,現在成了每天醒來最不想面對的噩夢;一輩子踩縫紉機存下的老本,轉眼耗損大半,她惶恐地直說,「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指出,一般民眾經常只帶著「信任感」來銀行,但因為理專的誘因機制被扭曲,最後讓金融消費產生不良後果。因此銀行在培訓理專時,必須從客戶及理專行為面去理解,且須對「名譽資本」善盡責任。「像現在,理專的誘因根本不在理解客戶,而在佣金制度;要改善這個狀況,就要從銷售行為進行改革。」
同樣地,消費者在與理專互動前,也應具備一定理財素養,才能讓金融商品更有意義;「就像醫病關係要好,病患的醫療常識需有一定基礎,金融消費也是,投資人絕不能腦袋空空走進銀行,對理專銷售照單全收。」他強調,金管會將「普惠金融」視為重要推行政策,未來投資人必須提升理財素養,才能真正享受金融服務的甜頭。
郭迺鋒提出三點建議,不必複雜的金融知識,只要懂得轉換生活常識,就能在金融消費中獲得基本保障。首先,要懂得貨比三家。「複雜的病不會只看一位醫生,購買金額龐大的金融商品,也不該僅聽信一位理專片面之詞。應多聽多看多問,才能比較出最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
其次是不要妄想不勞而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理財也是,得付出時間學習,才可能獲得應有的報酬成果;投資人不該將全部責任丟給理專,信任銀行能提供專業服務而不自己做功課,其實也是種逃避。」
最後,郭迺鋒提醒,不要忘了「高報酬含有高風險」,且就年齡、生命歷程來看,高風險資產應分散,永遠都要有資產配置概念。這些觀念雖是老生常談,但學會了就能自保。
更多鏡週刊報導
【高息基金假象3】以為基金配息賺很大 真相是南非幣暴跌績效慘輸
【高息基金假象4】投報率超過6%才有賺 台大財金教授:才不去銀行當傻瓜
【高息基金假象5】肖想活著領息死了保本 專家批投資型保單:老人不宜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