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或家庭一生中會遇到財務困難,也許是短期或長期壓力。(圖/視覺中國CFP)
文/蔡佩蓉、黃庭瑄
普惠金融已是全球先進國家關注的金融議題,民眾金融風險抵抗力提升也成為國家金融重點工作要項。台灣金融研訓院進行《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即是為了提供政府研擬普惠金融戰略,協助金融機構培養未來客群與商機及供各學術機構相關研究參考,強化全民構築美好生活的能力。
今年G20高峰會討論中,各國領袖對財務脆弱族群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給予高度關注,普惠金融與金融教育政策被視為抵抗經濟衝擊的良方。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天牧亦在就任之際,提出四大金融目標,即強化金融韌性、推動金融創新、發展永續金融與落實普惠金融,將普惠金融提升為金管會施政的重點。
普惠金融不應囿限於金融服務之接觸與覆蓋率,更關鍵的是,如何養成民眾具備足夠的能力,妥善應用金融工具以改善自身財務生活,實現美好及共好的社會生態,亦從中凝聚當責的金融消費生態系,產生正向回饋,令金融產業更具韌性、創新及永續。
▲逾四分之一台灣民眾風險抵抗力偏低。(圖/pixabay)
有賴各界勠力推展普惠金融行動計畫已逾十餘年,我國普惠金融步履跟得上國際趨勢,台灣金融研訓院從長期宣導金融知識的經驗中,特別有感至今對於台灣全民金融生活面貌尚未有一整體性的描繪,為能讓金融教育更符合不同受眾所需且以迫要族群為優先,同時提供政府研擬普惠金融戰略,協助金融機構培養未來客群與商機,以及各學術機構相關研究參考等,讓挹注於普惠金融的資源分配與整合更具效率,遂開展《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Taiwan Financial Lives Survey)。
深入了解台灣民眾的「金融風險抵抗力」
何謂「金融風險抵抗力」(Financial Resilience)?許多人或家庭一生中會遇到財務困難,也許是短期或長期壓力,財務脆弱族群可能因為對財務衝擊毫無準備,生活立刻陷入危機。所謂財務衝擊可能是收入衝擊,像是失業、離婚、退休等,或是支出衝擊,如大型支出、債務、重大意外、疾病、養育小孩、被詐騙、成癮症等。
金融風險抵抗力,就是一項從財務困難(財務衝擊)狀況恢復的能力。「抵抗力」仰賴個人的內部資源(如金融素養),和外部資源(如足夠的財力或借貸能力)來組成,根據本調查又分為「自身財力」、「金融服務取得」、「金融素養」及「他人支援」四大面向。
國人金融風險抵抗力平均分數2.77分,略低於澳洲的3.06分,屬於中等。細究「自身財力」、「金融素養」、「金融服務取得」、「他人支援」四大面向,尤以「金融素養」差距最大,低於澳洲0.64分,其次為「金融服務取得」低於澳洲0.51分,「自身財力」與「他人支援」方面分數可謂相當。
▲國人金融風險抵抗力平均分數2.77分,略低於澳洲的3.06分。點圖可放大。(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27.9%台灣民眾「風險抵抗力低、或極低」
從分布來看,15歲以上民眾,約有近3成處於抵抗力低或極低的狀態(27.9%)。其中2.9%處於抵抗力極低、25%處於抵抗力低狀態。51%抵抗力狀態為中,21.1%抵抗力狀態為高。在四個面向中,金融素養方面的分數明顯較低,平均分數落在「低」,自身財力與金融服務取得的平均分數落在「中」,他人支援則落在「高」。
▲金融素養方面的分數明顯較低,平均分數落在「低」。點圖可放大。(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深入探究國人的金融生活弱點,有三:
一、不只低收入戶,近5成民眾財務潛在脆弱
47%的家庭,其收入低於80萬元,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態,屬於潛在財務脆弱的族群。尤其在應對緊急財務風險方面,19.5%無法在一週內籌到10萬元,而15.5%連支應生活都有困難。面臨此風險的民眾,一旦發生緊急性事件,例如突發性失業、急病或意外等,家庭經濟受到衝擊,卻缺乏足夠的緩衝對應與恢復能力,則短期急難恐將演變成長期的陷落,對家庭本身與社會體系之安定將造成負面影響。
▲47%的家庭屬於潛在財務脆弱的族群。點圖可放大。(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二、儲蓄與借貸顯露兩極化平行社會的風險
台灣人的儲蓄與借貸狀況,可發現確實存在兩極化的雙峰現象:一方面,有3成的民眾幾乎沒有儲蓄,但也有另外3成,儲蓄非常豐厚充足,而原先預期應該是大數的「適當儲蓄」區間,大約只占1成不到;另一方面,有36.9%的民眾有餘裕透過金融機構借款用來購屋、投資,然而也有逾1成民眾,即使有緊急需求,也無法獲得任何形式借貸。
▲有3成的民眾幾乎沒有儲蓄,但也有另外3成,儲蓄非常豐厚充足。點圖可放大。(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三、正確金融觀念建立與行為培養,尚有努力空間
保險是因應生命風險主要的工具,而正向的財務自律,則是積累財務資源,以因應人生週期各項需要的基本功。在保險滲透率世界第一的台灣,依然有25%民眾沒有額外的商業保險。此結果或許並不令人意外:2019年台灣壽險保費收入中,儲蓄性保險占比超過7成,平均壽險保額更是年年下降,顯示台灣人買的保險,絕大多數都是高保費、低保額的儲蓄險。但保險是保障而非儲蓄的意識,顯然還有相當程度的落差。
此外,調查報告指出,六大族群國人處於財務脆弱狀態,包括30歲以下及60歲以上者、新住民及原住民、非典型就業或無業打零工者、家庭收入偏低者、租屋族及社宅居住者、婚姻狀態不穩定者,都是政策制定上或金融業CSR應優先關懷的對象。
對照澳洲金融風險抵抗力調查結果,更明確掌握台灣民眾的生活樣貌與特色,我們發現:1.生活支出支應能力與澳洲相去不遠,生活非常寬裕比重低於澳洲。2.緊急籌款能力稍遜澳洲,近2成民眾面臨應急資金風險。3.儲蓄呈現兩極化,中間族群儲蓄占比弱化程度高於澳洲。4.台灣借貸管道與行為相對多元,民眾傾向購屋擔保貸款。5.保險缺乏民眾高達1/4,正確保險觀念建立與行為培養有待加強。
▲台灣借貸管道與行為相對多元,民眾傾向購屋擔保貸款。點圖可放大。(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綜觀來看,不論資產多寡,多數民眾僅止於做到基礎的按時繳帳單,對於其他具長遠性的財務自律行為,如預算紀律、退休準備、尋求財務建議等,相關正確財務觀念與行為的培養,皆是我國深化普惠金融,引導人民正確使用金融商品前,尚須努力滿足的前提條件。
30歲以前,在金融風險抵抗力的表現相較其他年齡層較低,調查發現,雖然從年輕時期各面向表現即出現差異,但此時差異並不算大,然而年紀增加,金融素養將是最關鍵的變數。也就是,30歲之後的金融素養高於平均與低於平均的兩個族群在自身財力,以及其各面向包括家庭收入、儲蓄、緊急籌款能力及支應生活能力等,開始呈現兩極化的表現,並且落差有隨年紀增長而擴大。
▲年紀增加,金融素養將是最關鍵的變數。點圖可放大。(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金融抵抗力的世代與性別差異 30歲前是金融教育黃金期
因此,30歲前是提升金融風險抵抗力的黃金期,根據研究指出,關鍵則是可以藉由金融素養的強化,同時也提升自身財力及金融服務取得面向。而不同世代雖然有著不同的金融潛在弱點,年輕世代即使在不同縣市,面臨的環境和個人的金融知識與行為表現也大不相同。然而,在年輕時透過金融知識和教育的介入,對未來的財務生活品質影響深遠,金融素養的高低影響了未來自身面對家庭負擔沉重時及老年後的安養,是否有充足的能力和財力來因應,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在財務行為特質上,無論性別都會注意財務狀況、買東西前仔細考慮是否可負擔、按時支付帳款。多數民眾有財務管理意識,比較男女金融行為特性,整體而言女性表現較佳。女性在平時注意自己的財務情況、買東西之前仔細考慮是否負擔得起、設定長期財務目標並努力實現、按時支付帳款或貸款等之中,選擇「一直都會」的比例皆高於男性。男性在買東西之前,仔細考慮負擔得起、注意自己的財務狀況,與設定長期目標並努力實現方面「完全不會」的比例皆高出女性。
西部都會區抵抗力較高,整體而言可以努力的區域還很多
從地域分布來看,各縣市金融風險抵抗力的平均值,以台北市和新竹市最高,澎湖縣、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最低,上述9個縣市低於全國平均。金融風險抵抗力「高」類別之人口比例最高為台北市(34.1%),其次為新竹市(32.2%),第三為新竹縣(25.5%)。「極低」類別人口比例最高之縣市為澎湖縣(5.5%),其次為雲林縣(4.4%);南投縣(4.3%)、嘉義縣(4.3%)、屏東縣(4.3%)並列第三。
▲金融風險抵抗力高之人口比例最高為台北市,其次為新竹市和新竹縣。點圖可放大。(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金融服務取得差距方面,平均都會區取得能力較高,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整體而言,北部城鄉差距不明顯,南部城鄉差距則較大,平均值較低縣市主要是由於帳戶使用和借貸資源分數偏低,完全沒有帳戶者最多分布在嘉義縣、屏東縣、澎湖縣。只使用帳戶最基本的日常交易功能,也就是除了轉帳、存匯之外並無使用其他金融服務或工具,分布最多為雲林縣、嘉義縣、南投縣、澎湖縣等縣。無法獲得借貸者比例最高在高雄市和澎湖縣。
金融素養較低弱族群比例高於40%的縣市多達18個,多數縣市存有縣市內金融教育水平不均的情況,除了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連江縣之外,其餘縣市的金融素養「極低」比例都超過40%。其中,極低比例超過縣市人口50%的縣市是澎湖縣(59.6%)、嘉義縣(55.3%)、雲林縣(52.8%)。
觀察金融素養低於全國平均的鄉鎮市比例,也就是「金融教育需求鄉鎮市比例最高」的縣市為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全縣金融素養皆低於平均,主要表現在不了解金融商品服務和從未考慮尋求財務建議,這兩項「極低」比例皆相當高,顯示各縣市對於金融教育的需求十分急迫,且縣市內不同區域及族群會有不同需求。
在金融素養表現區域分布上,各都市中心金融素養較高,但都市外圍許多地區金融素養都偏低。金融素養偏低的區域主要有幾個特點:
一、 多為縣市內都市化程度相對較低區域,許多鄉鎮市區鄰近山區,金融資源相對不足,或是曾經歷縣市合併,原為縣區的區域金融資源也遠不如原為市區的區域,例如台南市和高雄市。
二、 這些區域的金融風險抵抗力也較低,金融素養低的區域,通常自身財力或金融服務取得較低或同時都低,使得金融風險抵抗力較其他區域低。
三、從人口結構來看,部分區域老年人口比例較高,其中嘉義縣和雲林縣目前老化指數及扶老比全台最高,台南市的左鎮區及白河區也是市內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區域,但並非所有金融素養低的鄉鎮都如此。
深入觀察鄉鎮市區金融素養不足之民眾的金融知識與行為,發現各區域在「行為面」的表現略優於「知識面」,其中行為面會依區域不同,也呈現不同態樣,但在金融知識對接到行為改變的能力普遍不足。
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專案經理及特聘研究員,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