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沒有完美的交易。(圖/pixabay)
文/孫悟天、孫太
股市中沒有完美交易
在股票市場中有一個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縮寫EMH),很多投資新手可能對這個詞彙感到陌生,或是投資股票這麼久,只聽過集中市場、上市、上櫃、興櫃、期貨市場,卻沒有聽過效率市場?沒關係,讓我們解釋給你聽。
效率市場假說是一個經濟學說,由尤金.法馬(Eugene Fama)於1970年深化後提出,當中定義是指:在證券市場中,如果價格能完全反映所有可以獲得的訊息,這樣的市場我們稱為效率市場。
簡單來說,假設在股票市場中每個人都是非常理性又睿智的投資人,且每家公司的資訊都很透明,可以沒有時間差地傳遞給每一位投資人,投資人在得到這些公司資訊後,不論訊息好壞,都能依相關訊息理智、明確地判斷出這家公司股價應該呈現的價格,並適當地進行買賣,讓股價快速又有效率地到達這個價位,就是效率市場假說。
以生活化的方式來舉例,假設今天有一家製作鞋子的公司,業績是年盈餘20億元、股價20元,突然間因為慢跑運動盛行,世界各國湧入許多慢跑鞋的訂單,加上新聞不斷播報各種慢跑活動的消息,慢跑鞋需求有越來越熱的感覺,投資人也都明確知道這家公司的年盈餘上看40億元,所以大量買進該公司股票,最後讓股價快速上升到40元。
在效率市場中市場價格
即代表商品的實質價值
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這家公司的股價一直維持在40元附近,但突然暴發這家公司使用黑心材料,鞋子容易斷裂,把劣質品以高價賣出,造成品牌形象不佳,投資人推估這家公司的訂單會大幅減少,年盈餘應該只有10億元,因此大量賣出股票,讓股價快速滑落到10元,且大家一致認同這是合理價位,這樣的方式就稱為效率市場。
國外股市不見得像台灣股市一樣有漲跌幅限制,因此更容易產生效率市場效應,也就是一旦出現任何資訊,股價會立刻反映到應有價位且過程十分迅速。
再幫你整理一下,什麼是效率市場該有的表現呢?股票市場有很多人參與,而且每一位投資人會透過相同的管道取得相同資訊,此外,這群人都非常聰明、客觀、積極,因此會蒐集很多相關資訊,並客觀分析這些資訊代表的結果,由於這些人的共同努力,資訊會充分且即時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市場出現太便宜的價格,大家就會立即買進這些便宜的資產,讓股價迅速漲到應有價位;相對的,如果市場出現太昂貴的價格,大家會立即拋售這些高價資產,讓股價快速滑落至應有價位,因此價格和資產價值的關係具備公平性。
簡單來說,在效率市場中,市場價格就代表商品的實質價值,效率市場假說想表達的是:沒有人可以長期打敗大盤,因為商品價格會與其價值「立即」掛勾,因此「目前的股價」就是這檔股票公司的「價值」所在,在價格公平原則下,幾乎沒有人可以找到價格和價值間的價差,進而藉由交易獲利。
股市並非都處於效率市場
25%的時間是非效率市場
效率市場假說的內容看似完美,也十分有道理,但卻過於美好,年長一輩的人常說,太過美好的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股市交易真的是如此美好嗎?在效率市場中,投資人會對資產價格快速反應,並且達到共識,但現實股票市場真的是這樣嗎?以下用宏達電(2498)做為例子,來看看市場的真實反應。
2010年2月宏達電股價在300元,2011年4月宏達電股價漲到1,300元的高點,2012年10月宏達電股價卻跌到211元,如果1,300元和211元這兩個狀態都符合效率市場假說,也就是投資人在這兩個時間點所看到的價格,就是宏達電這家公司的價值,那這裡一定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因為1年2個月的時間,這間公司的股價就從300元增漲了4倍到達1,300元,而又過了1年6個月的時間,股價不但少了1,000元,剩下的300元還打了7折。
如果2011年4月時,投資人是很謹慎、客觀且快速地分析出這家公司該有的「價值」,並且讓股票的「價格」快速漲到1,300元這個價值,怎麼可能在短短的1年半,又評估這家公司的「價值」突然從1,300元變成211元呢?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可能是評估「過於樂觀」,而「過於樂觀」就是一種心理因素。
我們認為,效率市場假說是一個完美的交易狀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時時存在,正確來說,只有存在75%的時間內,而股市中剩下的25%時間則處在「非效率市場」狀態中。
★本文經金尉出版社授權,摘自《存股致勝心理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