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美西線快船變慢船,問題出在塞港與碼頭作業效率。(圖/港務公司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美國兩名國會議員上周提出2021《海運改革法案》,針對託運人對運送人的投訴,擬賦予聯邦海事委員會(FMC)更大的權力,但引發航運界反彈,認為錯綜複雜的運輸問題怎能是僅針對船公司而來,世界海運理事會(WSC)也直指法案的不公平性;國內業界大老則指出,美國應該檢討的是該國整個運輸鏈的設施與效率問題。
中國大陸一篇探討以色列以星航運在上海-美西的15天快船,何以變成是30天的慢船問題時指出,航運人手短缺問題,是從疫情以來,歐美港口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美國針對疫情對美國民眾有補貼,導致工人即使在健康的狀態下也不願意恢復工作。而西方沒有加班文化,即便碼頭堆場堆了再多的櫃子,工人也是不會加班的。
航商則指出,全球主要港口都是24小時作業,但美國不是。國內攬貨公司派駐在美國的高階也指出,美國聯邦政府在這次疫情提供創紀錄、長達18個月、每周300美元的失業補助金,讓很多民眾拖延可以回到工作崗位的時間,迫使企業要拉高薪資來招人,美國有些州注意到這個現象,已提前停止發放失業補助金。
該法案對海運服務合同規定了最低要求,並將監管程序中的舉證責任從託運人轉移到了運送人。還將互惠貿易作為FMC使命的一部分,包括規定如果貨櫃能夠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安全裝載,海運運送人不得拒絕運送美國出口貨物。
海運界高階指出,目前還不知道如果要滿足出口商,天花板會在哪裡,但是船公司如果真的設法多運一些美國出口商,以目前缺櫃狀況,勢必會影響亞洲運往美國的貨載,讓已經缺櫃缺艙的美國進口貨延誤情況再惡化,物價也會再飆高。
有大型攬貨公司高階認為,船公司不收美國內陸出口貨,會讓積壓在美國內陸的貨櫃出來的速度更慢,應該是要雙軌制,既收出口貨也加強空櫃運回亞洲。對於這點,有船公司表示他們有在努力收載美國出口貨,但前提是不能影響到船期。
世界海運理事會(WSC)指出,目前的供應鏈瓶頸不是船公司不當行為所致,供應鏈擁堵是共同的問題,從港口到卡車司機、火車和倉庫,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面臨巨大的壓力,試圖透過監管供應鏈中的船公司來解決所有供應鏈問題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而且會適得其反。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