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說,環團把沙來沙往、覆蓋藻礁的自然現象都推給三接工程,並指出中油在合作復育小燕鷗棲地生態方面頗有成效。(圖/中油提供)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
有關環團昨(8)日在大潭藻礁現場,質疑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導致淤泥覆蓋破壞藻礁環境,台灣中油公司今(9)日再度澄清,施工過程完全依照環評承諾,現場看到的礁體碎片,都已磨損許久,絕非近期施工造成,至於藻礁上出現的淤泥,研判是近期颱風豪雨從河川沖刷而來,這些都是大自然現象,有影像佐證,環團不應將自然現象推給三接工程,台灣中油在生態保育上亦有成效,也願意和環團共同追求真相。
▲中油指出,照片中的白色套子是污染防止膜,可防止工程攪動泥沙外溢。(圖/中油提供)
中油指出,早在三接工程開工之前,藻礁就曾被泥沙覆蓋,G1及G2潮間帶「沙來沙往」本就是大自然現象,環團以此質疑三接工程,台灣中油也希望外界能了解現況,以免接收到錯誤資訊。
台灣中油指出,依照環評承諾,三接工程基椿施工皆採環保工法全套管基椿,施工過程皆在鋼套管內開挖,挖除的土方亦運至三接工地回填,並施設污染防止膜以防止鑽掘中之土石碴料散落在周圍海域中影響環境,並未開挖G1及G2藻礁。
▲中油說明,三接沉箱工程也在四週加裝污染防止膜。(圖/中油提供)
近日在沙灘上發現礁體碎片,台灣中油曾邀集生態專家勘查,沙灘上黃色物為貝殼沙、碎貝殼、碎石塊及零星的藻礁,其中藻礁塊周邊圓滑,都已磨損很久,不會是近期施工所造成的損壞,更何況海邊藻礁上的「沙來沙往」都是正常的大自然現象。
至於第三接收站站址可行性評估過程,台灣中油已多次說明,包括台北港等其他站址皆因整體開發耗時,僅觀塘工業區(港)方案可達成大潭電廠新增機組用氣期程,為興建第三接收站最符合需求之方案,相信國內各專家學者及社會大眾應能理解。
有關藻礁區的各種保育措施,台灣中油除了堅守承諾未開發大潭自然海岸G1、G2區潮間帶,施工後即實質投入環境維護、生態監測及復育工作,亦接受環保署、海保署、桃市府、觀塘生態執行委員會等單位及專家學者監督與指導。
中油表示,如環團所言「社會需要真相」,台灣中油目前主要的保育和觀察成果,包括發現殼狀珊瑚藻種類已從個位數增為20餘種,柴山多杯孔珊瑚群株亦從75群增為100餘群,洄游性的紅肉丫髻鮫,出現在台灣西部沿海,季節為春末及秋初,有關環團所稱108年5月28日捕捉到17尾雙髻鯊幼魚(即為紅肉丫髻鮫),係於白玉外海捕獲,並非於觀塘工業區(港)範圍內,且過去兩年調查,從未在大潭潮間帶發現紅肉丫髻鮫。
▲中油有參與小燕鷗棲地復育。(圖/中油提供)
在生態復育工作上,台灣中油與桃市府、桃園市野鳥學會合作,營造了4處的繁殖棲地,夏候鳥小燕鷗在桃園海岸的繁殖成功率從不足30%增為近70%,過去小燕鷗在台灣地區繁殖成功率平均不及30%。藻礁公投聯盟常常宣導G2豐富的生態,即是台灣中油與其他機關單位共同努力的保育績效,台灣中油未來仍會持續投入環境生態保護措施,期使觀塘生態環境與三接工程共存共榮。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