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文件中,講解船舶降低溫室氣體的效果。(圖/驗船中心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國際海事組織(IMO),為聯合國下的國際組織,掌管海洋事務的最高機構,有174個會員國及眾多組織參與,並制定許多有關海事的法規,驗船中心指出,最重要的海事安全委員會(MSC),其第104屆會議本月4日至8日正以視訊會議展開,其中包括因應疫情,建立遠端檢驗技術量能及框架。
驗船中心彙整本屆會議影響較大的議題包括:
提升國內渡輪安全:IMO雖然是各國律定航行國際間船舶的統一標準,但有鑑於近年來多數的海難意外係發生於許多國家的國內渡輪事故,包含火災、碰撞、沈船,也造成許多人命及財產的損失。因此在MSC 101屆會議中同意討論「加強國內渡輪安全措施」的提案,包含制訂國內渡輪安全示範規則、將示範規則納入國內法的準則、國內渡輪安全線上訓練計畫等一系列措施。
航海人員發證措施:受到COVID-19的影響,許多航海人員無法參與訓練來維持船員證書之有效性,因此在上屆MSC 103會議上通過成立關於COVID-19期間訓練和發證事宜之工作小組,協調因COVID-19導致航海人員認證和訓練相關的臨時措施,以及制訂一系列有關解決方案之準則。本屆會議中將審議,包含「在COVID-19期間,主管機關、船旗國核發航海人員訓練和證書準則」草案,使得在疫情期間,航海人員訓練不打折扣。
現代化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GMDSS):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 GMDSS)為當船舶發生海難時,發出各種求救訊號的設備,包含了各種無線電設備、搜救雷達應答器、船舶航行數據紀錄器(S-VDR,類似飛機的黑盒子)等設備。
建立遠端檢驗技術量能及框架:近期因COVID-19大流行,船舶到港後隔離,人員無法登輪執行檢查,因此有些國家及其認可組織(RO)採用「遠端檢驗」執行。遠端檢驗不需要實質登輪,透過非接觸方式,利用相關技術(如遙控載具)、通訊設備、記錄設備來達成。一般是用於延期檢驗、微小的缺失,但也有些機構用於更多的檢驗,如船舶年度檢查。
本屆會議有為數不少的會員國建議IMO盡快制訂相關遠端檢驗準則,包含律定相關的框架、檢驗的範圍以及使用的設備,使得在採用遠端檢驗有足夠的適法性。此議題目前仍處於討論階段尚未有實質內容產出,預計後續將會制定一讓全球採用之一致性標準。
網絡風險管理:在COVID-19大流行之後,船舶及港口設施受到網絡威脅的活動增加,海運業整體受到網絡及營運系統的攻擊損失,較2017年增加900%,網絡攻擊儼然成為航運業最大的風險之一。船舶、港口及其設施近年來數位化的腳步加快,例如數位資料傳輸、監管、電子文件的使用,使得強化網絡安全變得更加迫切。
替代燃料如氨、液化氫之相關安全討論:各國為實現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的策略,除採用石化燃料外,利用替代燃料如氨、液化氫是不可少的趨勢。已有國家開始就氨及液化氫做為燃料的船舶進行開發,此外主機廠MAN之能源解決方案,亦研發新穎的船舶引擎。
驗船中心表示將持續追蹤國際海事組織會議相關的發展及產出,整合於驗船中心的技術通報,亦歡迎業界訂閱相關國際公約的資訊。訂閱網址: lass.org/chinese/content/subscription/subscription.html>。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