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服務成為金融業走出國際視野不可或缺的要素。(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張嘉伶
「在新經濟的世界裡,地球是平的,但是在疫情影響下,地球變得更平了。」疫情加速了企業數位轉型的速度,對企業內部來說,應設法在零接觸的情況下維持正常運作;對外,持續保持優良的使用者體驗,才能加強客戶黏著度。而在這樣的新時代,金融業似乎應該思考藉由上雲來將自己的優勢快速打向海外市場,走出一個國際新視野。
新經濟企業利用新技術崛起
「我們常說,上錯了雲就出不了海!」在國際雲服務供應擁有最大市占率的AWS,其香港暨台灣總經理王定愷談起雲端,有很多獨到的想法,他本身過往曾任美商Intel亞太地區業務總監、宏碁公司自建雲應用事業單位總經理,縱橫科技圈二十餘年,他認為接下來就是要進入雲端新經濟時代,產業的領先者應該跳脫舊有思考,如此將可看到不同的新局面。
為何會說「上錯了雲,就出不了海」,因過去數十年來,產業在架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技術投資成本非常高,對經濟規模較大的企業較有利,造就「大者恆大」、「大魚吃小魚」的情況,然而近年隨著網路、雲端技術興起,現在是「大者未必恆大」、「快魚吃慢魚」的時代,「新經濟」企業若可搭上新技術,並靈活應變,就有機會搶攻全球市場。
而新經濟企業運作的其中一個特色則是「去中間化」,不需要透過層層代理商或者經銷商,直接運用網路、社群平台就可以讓品牌跟社會大眾的距離拉得更近,那這跟過去的舊經濟有什麼差別呢?王定愷說,過去如果想要經營跨境服務,必須前往當地設立分公司、辛苦的在當地設置Local端伺服器,甚至為當地市場設計不同的服務程式,然而新經濟模式成功的公司,從0成長到100幾乎是用光速在進行,那種過往還得跑到當地架機房的跨境模式,已不符合經濟效益,而這樣的業者大多選擇上公有雲布建服務且還能立即跨境;如Gogoro、Appier,這台灣兩大新創都是因此成為AWS的客戶。
不過「新經濟」的另一個特色,也是因為品牌跟群眾直接互動,王定愷說,是以由下而上的Bottom-up需求來驅動市場,也會讓因應需求而生的爆紅、爆量現象比過去更常發生;舉例來說,像台鐵春節要賣返鄉車票常常當機,而雙十一促銷瞬間銷量暴增10倍,或是消費者在銀行系統進行五倍券預約,幾乎每一家系統都呈現卡卡的情況,這些瞬間爆大量往往讓IT部署作業不及。
王定愷指出,這時候的決勝關鍵就在於:如何快速回應市場?過往舊經濟時代,管理者以過去的經驗判斷回應市場,業務模式通常趨向固定與重複,因此企業通常以月、季甚至年為週期,布局產品的上市、增長、成熟、消退期。但現在社群上流行的氛圍是消費者追求「爆紅」、「秒殺」,所以企業必須要能即時回應大量消費者的需求。
上述的社會現象都正在發生,事實上,需要與消費者進行金融服務的金融業者,同樣也不可忽視這樣的現況。然而許多金融服務機構採用的核心技術已過時,有的系統甚至已沿用數十年之久,非常缺乏業務敏捷性,領導者和團隊處理問題和決策的效率都會降低,而客戶也容易流失,同時維護陳舊的IT系統及機房的成本很高。在這些問題下,IT團隊很難滿足內部利益相關者和客戶現代化的體驗。
王定愷認為,這時候雲端服務供應商將協助金融業者把既有陳舊的核心系統遷移至雲端,這樣做的好處是,金融企業不再需要花費金錢和人力進行數據中心的搭建和維護,並可以採用按需付費的模式,雲服務公司也可針對企業,若有大數據分析、AI人工智慧等應用來給予加值服務,如同積木堆積,需要多少就可即時加,大大降低了前期IT的投入,但同時又能提高業務的敏捷性和快速推出微服務。
為員工內建科技DNA
企業想要數位轉型得同步開始ABCD,這四個環節包括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雲端運算、大數據,但這些不只是一種程式運算,是管理者的思維要改變,接下來也不只有IT部門要改變,甚至每個部門也都該轉換思考模式,「讓更多員工內建科技的DNA」才能轉變得更好。
在台灣,也已經有不少金融業者為了加速服務數位化做出行動,星展銀行就為了數位轉型推出不少好的方案和方針,例如為了讓員工能了解和體會數位轉型之重要性,推動自上而下的文化改變,打破大家對於轉型的固有觀念,2020年就舉辦AWS Deep Racer自動駕駛賽車內部競賽,鼓勵員工利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建構AI運作邏輯與思維,體驗機器學習,擁抱雲端創新。而國泰金控也推廣科技金融發展,提升金融產業價值,與AWS共同舉辦科技金融方面的活動和年會等等。
而金融業在台灣是前三大計畫採用雲端優先的產業,金融業相較其他產業,在法規及技術的需求上的確都更加嚴謹、複雜。也因此金融要轉上雲,挑戰仍不少,特別是在資料安全的要求上。
王定愷表示,為了因應某些場景,AWS另外設計了Outposts來應對。他指出,「隨著時間發展,確實,未來企業大部份的應用程式都會走上雲端。但並非所有的應用服務都適合上雲,某些特定的應用服務,例如對延遲非常敏感的應用程式,或是基於資料位置/地點的緣故就不適合或者不能上雲。」
舉例來說,證券業的高頻交易(HFT)就是一個典型因為延遲性而不適合上雲的情況,這種交易只能接受毫秒級的傳輸延遲,而且實際上主機距離交易所越近越好,所以勢必得部署在地端。另外,像是製造業工廠生產線的即時監控或製程告警,Outposts就可以發揮作用,從工廠直接發出告警,而不會因為部署在雲端而造成一些延遲。「資料的所在位置也是需求因素之一,」他提到,無論政府主管機關要求,還是基於企業公司治理,資料都必須存放在自己國內。
以台灣來說,目前AWS並沒有建立專屬的服務地理區域(Region),在這種狀況之下,Outposts便能提供給有需要的機構,將資料儲存在台灣,同時也可以擴張運用AWS的運算以及儲存能力。
建立智慧型多管道解決方案
AWS曾幫助滙豐銀行、澳洲國民銀行、渣打銀行轉上雲,王定愷表示,使用雲端服務業者,未來能協助金融機構建立智慧型多管道解決方案,滿足移動時代的個人化需求。因現今消費者逐漸習慣隨時隨地透過任何裝置即時存取資訊,獲取個人化的使用經驗。因此,他們也期待金融業者提供同樣的功能,並希望能獲得客製化的客戶服務。
所以未來的銀行是從地上的銀行變身成為雲端的銀行,甚至是混合型的銀行,AWS雲端服務供應業者利用公有雲的廣度和深度協助金融機構建立智慧型多管道解決方案,包含實體銀行、線上、App等,用來與客戶互動,讓業者安全無虞地蒐集、儲存及分析資料。藉由聊天機器人和各種服務,像是Amazon Alexa,金融業者不僅能擴大客戶觸及範圍,還能提供符合使用者期待的數位化體驗。王定愷舉例,為了使金融服務機構能夠自動化客服的流程,AWS提供了多種人工智慧服務,來幫助業者透過語音電話來分析用戶的情緒,從與客戶的交流中捕獲數據,並分析該數據,從而發現對用戶而言重要的事情,以滿足不同客戶的特定需求,然後進行定製化的渠道推播。這也讓金融組織生成360度客戶視圖,從而提高了其數位應用程序的實用性。
《經濟學人》曾提到,數據是新的石油,需要去開採從而得到效益。全球金融業面臨的是每天產生超過220萬TeraBytes(TB,兆位元組)的新資料,但卻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去解讀這些資料的意涵。要做到善用數據,首先,金融服務機構必須善用資料、發掘洞察,藉以因應顧客需求,例如:從客戶互動、定價、市場定位與風險、價值與績效、防禦與監控及合規性等層面入手。看來,金融業者未來如能善用雲端服務,從數據「新石油」挖掘出新商機,也是另外的好處。
本文轉載自《台灣銀行家》,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約研究員。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閱讀《台灣銀行家》雜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