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投資狂熱事件,也成為電影情節背景。(圖/翻攝自YouTube/Tulip Fever Red Band Trailer/《鬱金香狂熱》劇照)
記者李錦奇/綜合報導
西元1637年的今天,爆發了金融史上知名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破滅事件,原本價格超越阿姆斯特丹豪宅的鬱金香球莖,暴跌至洋蔥的價格,而這件事也被稱為近代歐洲3大泡沫事件之一。我國央行臉書,今天也特別發文回顧這起事件,並且提到近期的比特幣投資熱潮,以及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也引發了泡沫風險的質疑聲浪。
以下是央行臉書全文:
【金融史上的今天:1637年2月3日鬱金香狂熱破滅!瘋狂時一顆球莖可抵一棟豪宅,泡沫破滅一夕間打回原形,只值一顆洋蔥】
粉絲們新年快樂!今天是大年初三,放了好幾天假、香菇長好長滿的小編來啦~不只放假放到長香菇,吃太多發福更藍瘦香菇為了跟粉絲們有肥同享,小編在此分享一道比米其林三星料理還貴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驚世菜餚:燻鯡魚佐鬱金香球莖(tulip bulb),據說它誘發了歷史大事件—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破滅!
16世紀末,一名荷蘭商人從土耳其進口鬱金香球莖,並將之栽培推廣。由於荷蘭的鬱金香球莖來自進口且數量稀少,擁有鬱金香球莖逐漸成為有錢人的象徵。
愈奇特的鬱金香球莖,愈能引發種植者的興趣。當時,鬱金香球莖的種植者到處找尋變種的鬱金香球莖,因其數量稀少,加以若干種植者囤貨,變種鬱金香更加奇貨可居。此時,歐洲各國投機者紛紛湧入荷蘭,加入這場鬱金香投機狂潮。在種植者囤貨、投機者搶購的推波助瀾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高漲,連市井小民也瘋狂搶進。因需求過於強勁,種植鬱金香霎時成為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
到了1636年,即使是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其價格竟也高達相當於一輛馬車、數匹馬。所有人堅信,鬱金香的價格將不斷走高,不會停歇,而以當時的熱潮而言,亦確實如此;現代經濟學家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期(self-fulfilling expectations)。
當時稀有種類的鬱金香球莖,其價格在1個月內上漲20倍是件稀鬆平常的事;1637年初,一種名為「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其價格甚至在1個月內飆漲485%,換算成年增率竟高達5,900%。
然而,1637年2月3日,就在大家毫無心理準備之際,悲劇發生了: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直線崩落,竟慘跌至與一顆洋蔥的售價相當!誘發崩盤的原因眾說紛紜,(貪吃的)小編最喜歡最喜歡其中一個極富戲劇性的故事,因為它將鬱金香球莖價格暴跌歸因於一樁偶發的美食事件:
一位年輕的外來船員初來乍到荷蘭,不知荷蘭正掀起鬱金香狂熱;當他離開時,順手摸走了一顆鬱金香球莖—但他不知道的是,這可是船主耗資3,000金幣(約合目前的3萬~5萬美元)自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購入、名爲「永遠的奧古斯都」(Semper Augustus)的頂級品種球莖,當時價值甚至超越阿姆斯特丹的豪宅!
船主發現鬱金香球莖不見時,氣急敗壞地去找那位船員;但當他好不容易在一家餐廳找到船員,卻差點不支暈倒—因為他驚見船員居然正在大快朵頤,滿足地和著燻腓魚將球莖吞下肚!船員對於鬱金香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只覺得球莖就像洋蔥,當燻鯡魚的佐料搭著吃正好!價值數千金幣的球莖,在不明所以的人眼裡竟如同洋蔥,究竟是船員瘋了?還是荷蘭人已失去理性?
據說就是這起偶發事件,引發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投機者開始懷疑球莖的價值:極少數人覺得苗頭不對,立即賤賣球莖;若干具市場敏感度的人迅速跟進脫手;接著便是越來越多的民眾陷入恐慌、瘋狂抛售。一夕之間,曾風靡一時的鬱金香球莖,就這麼成了無人接手的燙手山芋,價格一落千丈。
荷蘭政府甚至為此發出聲明,宣稱鬱金香球莖價格沒有理由下跌,要求民眾停止抛售,並試圖以契約價格的10%結清契約;但政府的努力相對於拋售潮,實為螳臂擋車。短短一星期後,一顆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竟跌至與一顆洋蔥的售價相當。
資產在一夕間化為烏有的人們,需要有人為這件事情背鍋,於是有人怪罪笨船員不識貨亂吃東西(貪吃錯了嗎),有人責難政府護盤不力,認為政府應令球莖恢復暴跌前價格,總之就是不願正視泡沫破滅的事實。還有人一狀告上法院,欲循司法管道,強制原來簽約高價收購球莖的商人履約;但法官認為,鬱金香狂熱本質上是荷蘭的全國性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這就是球莖變洋蔥…阿不是,是荷蘭鬱金香狂熱破滅、球莖價格從堪比房屋跌至類同洋蔥的故事,它與後來發生於1720年的2大泡沫事件—英國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法國密西西比公司(Compagnie du Mississippi)泡沫事件齊名,合稱近代歐洲3大泡沫事件(bubble event)。
近年來,有論者將比特幣(bitcoin)投資熱潮比擬為鬱金香狂熱,甚至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截至2017年12月的短短3年間,比特幣竟飆漲逾64倍,超越同一時間長度鬱金香狂熱的漲幅—鬱金香狂熱達到峰值前的3年內,價格漲幅約為50倍;而另外兩大泡沫—南海泡沫的10倍漲幅、密西西比泡沫的30倍漲幅,更是早被遠遠甩開。
▲比特幣是否會成為另一個金融泡沫,還是未來的明星金融商品,一直引發論戰。(圖/路透)
我們再來看看比特幣剛開始與最近期的發展吧~2010年比特幣首次實際交易、以1萬枚比特幣換兩塊披薩時,1萬枚比特幣價值僅為41美元,也就是1枚比特幣價格還不到1分美元。至於過去1年來,比特幣價格幾度大漲大跌,走勢有如雲霄飛車;上(2021)年稍早價格雖曾拉升至近6萬4千美元,3個月內又暴跌至不到3萬美元;上年11月價格再次飆漲至逾6萬7千美元,短短3個月後竟又腰斬、一度跌破3萬5千美元,近日則在3萬6千美元左右震盪。
其實,許多專家學者都曾一再示警比特幣的泡沫風險,例如:BoA策略師Hartnett分析,比特幣恐成為所有泡沫之母;「末日博士」、紐約大學經濟學家Nouriel Roubini曾批評,比特幣等密碼通貨(cryptocurrency)僅有投機性資產泡沫的作用,比鬱金香狂熱還要糟糕,因為鬱金香至少有它的功用(是指可以吃嗎?)。
另一種同樣採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尤其是數位藝術品、收藏品NFT市場充斥各種漫天要價,也被論者抨擊為形同鬱金香狂熱再現。
不知粉絲們看法如何?老實說,小編自己已經沒辦法想清楚了,因為聊著bubble故事,現在腦袋裡只盤旋著唯一的聲音,那就是這幾天家族裡小朋友唱的「bubble~bubble~bubble~bubble~冰淇淋…」那麼,咱們就此別過,小編先去買冰淇淋來吃啦!(繼續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