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晶片荒到硬體過剩,「科技業正面臨大轉折」。(圖/取自Pixabay)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全球科技業的供應鏈問題正在迅速轉變為需求問題,這可能與市場原本預期相反。外資分析,產品交貨時間縮短、集裝箱交通堵塞緩解、電子代工廠定價權削弱,以及消費類科技商品需求出現下降等現象正發生,今(2022)年,科技行業可能會經歷先前的短缺,變成供過於求的問題。
根據《華爾街見聞》報導,摩根士丹利在其發佈的研究報中表示,晶片短缺導致汽車公司降低了產量預期,但傳統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個人電腦、智慧手機和消費硬體)需求的急劇下降有可能導致供應出現過剩危機。
現在情況已經與一年前完全不同,當時90%以上的終端市場面臨供應不足,而現在仍然存在供應限制的市場已不足19%。且隨著供應鏈的緩解,交貨時間正在縮短,隨著需求達到顛峰值後回落,代工廠的議價權正在削弱。
供應鏈問題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但所有跡象都表明,供應將逐步恢復正常。摩根士丹利發現,持續一年多的供應鏈緊張迎來了緩解,交貨時間正在縮短。對製造業(全球PMI)和供應鏈(ISM)最新調查顯示,今年早些時候,供應商交貨時間指數達到1974年以來的最糟糕水準,目前正在下降。
集裝箱交通堵塞正在緩解。停泊在美國港口等待卸貨的船舶數量反映了貨運積壓和貨運瓶頸。港口擁堵指數已從2021年10月920萬標準箱的高峰值降至4月初的8.83萬標準箱。
全球集裝箱運價從2021年9月的記錄開始回落,此後下降了13%,主要是由於從中國到美國的主要海上通道跨太平洋東行航線的運價下降。
代工廠定價權正在削弱。傳統的代工廠供應鏈瓶頸得到解決,隨著供需平衡正常化,價格也停止了上漲。另一方面,來自消費者和企業的需求開始放鬆,使緊張的零部件供應終於得到一些緩解。
摩根士丹利指出,如果未來新冠疫情得到控制,隨著一些提供服務的行業的恢復,對科技商品的需求可能會逐漸下降。在2022年的第1季度,消費類科技商品已經開始出現了這種下降。隨著需求經歷「自我調節的正常化」,供應鏈的壓力可能會減少。
為了應對2021年需求的空前反彈,製造商此前一直急於補貨,而這種緊迫性在過去的一個月已經達到了顛峰,大多數行業的庫存水準已經高於供應鏈危機前的長期平均水準。
這種供給端的補充和需求端的回落,最終將導致「長鞭效應」。長鞭效應是指在供應鏈的上游,從零售商到批發商和製造商,由於訂單的差異可能大於銷售的差異而產生的需求扭曲。
長鞭效應可能來自於需求的突然下降,因為許多科技產品的消費部分的滯銷訂單已經被填補,但消費者的需求很可能正在冷卻。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