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律總裁黃朝豊。(圖/記者高兆麟攝)
記者高兆麟/綜合報導
電聲大廠美律實業(2439)今日舉辦「40未滿,耳力已老」微聽損大調查記者會,呼籲各界正視娛樂性聽力產品造成的聽力損傷問題。
美律總裁黃朝豊指出,呼應WHO今年「謹慎用耳,聆聽聲活」的口號,美律委託天下雜誌,發起微聽損大調查,結果顯示已有超過3/4的人近三個月都有耳朵異常狀況,可能有聽力損傷風險,且不分世代,都缺乏保護耳朵的知識,希望透過美律的拋磚引玉,讓大家正視耳力健康。
為更加了解民眾的用耳習慣,天下雜誌聯合美律實業,針對近3個月有使用過耳機的20歲至49歲民眾調查。結果顯示,20世代使用耳機時間最長,有近八成(77%)年輕人幾乎每天使用耳機,顯見娛樂型態的改變,讓 20 世代幾乎耳機不離身,同時,20 世代常有聽不清楚對方聲音或內容的情形,以44.4%居世代之冠,甚至還高於40世代,「蛤!你說什麼」儼然已經成為20世代招呼語。
此外,長時間、高音量的重度沉浸使用者以40-49歲最為突出,40世代不論在追劇、線上會議及學習上,用耳習慣均達高風險值(連續使用耳機超過一小時且音量高於 60%),顯示其更有較高風險暴露於聽損風險之下,其中又以男性居多。
聽力師陳雪霞指出,若長時間超過這個警戒範圍,就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傷,進而影響聽力;而聽力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建議民眾發現有聽力漸弱的問題,要盡快至耳鼻喉科尋求解答。
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教授羅敦信表示,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超過35分貝即算是會對生活造成「困難」的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人口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多,60歲以上族群中有 超過 25%,患有具障礙程度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未處置將導致溝通障礙、社交孤立、喪失自主能力、 伴隨焦慮和抑鬱、認知下降而失智等問題。
正常聽覺能力的人往往不理解顯著的聽力損失衝擊,對於口語文字理解較慢的人視為智能下降,因此導致年長者退縮,以避免被貼上「慢」或「智能不足」的標籤。
另外,年輕成人使用耳機的情況也加劇聽力損失發生,根據 Byeon (2021)針對南韓 12 至 19 歲 532 位年輕人之調查,發現每天平均在吵雜環境中使用耳機超過 80 分鐘者,呈現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 22.3%,比起每日少於 80 分鐘者高出 4.7 倍風險 。
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醫生張弘在現場分享,微聽損全名為「輕微聽力損失」,指的是較為輕微的聽力受損。雖然在一般情況中,微聽損的患者仍可聽到聲音、與他人進行正常溝通。
然而,在特殊情境中,微聽損患者的聽力便會受到影響。近年來進入門診求助耳力問題的民眾有年輕化趨勢,多數更伴隨時常耳鳴以及耳朵過勞的狀況,在深入了解後,通常與長時間、高分貝暴露在噪音下有直接關聯,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聽力檢測。
美律實業健醫事業部處長吳夢璠指出,美國FDA在今年將建立一個不需處方簽(OTC)助聽器的新類別, 若如預期在今年底通過後,部分聽力輔具可不需經過聽力檢查與驗配,就可以在一般醫療器械通路購買。
他補充,美律在醫療產品已布局多年,除提醒大家「使用耳機音量勿大於 60%」且「不要連續使用耳機超過一小時」外,也希望倡導微聽損就跟輕度近視一樣,只要即早治療,就能抑制惡化。
美律現場並展出多款聽力輔助產品,除展現精湛電聲技術外,也體現精緻工藝。具有專利演算法的聽力保護耳機,可依使用者喜好更換背蓋,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 85dB 只能聆聽 8 小時的標準,隨時計算使用者「聽力額度」。
若聆聽音量88分貝,就只能聆聽四小時;若91分貝,就只能聆聽 2 小時,額度用盡,將自動鎖住最大音量僅能在85dB,讓使用者更能掌握聽力額度。
除此之外,現場更展出時尚輕巧的助輔聽器,其中W3系列結合藍芽 5.0 技術,透過手機聽力APP自測,在家就能進行簡易測聽,配合個人聽力狀態,量「聲」訂製個人聽力補償。
美律總裁黃朝豊指出,美律將多年的軟硬體及設計含量,挹注在輔具上,目標讓聽力輔具成為新時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