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金額不要超過年收入的10%。(示意圖/記者劉維榛攝)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ETtoday新聞雲》Podcast財經節目「不管啦!給我錢」,新的一集找來財經記者依旻暢談「保險」話題,她推薦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可以從定期險的方向去規劃,在規劃保單時有3字訣「安、穩、傳」,另外,保費金額不要高於年收入的10%,繳費時才不會感到負擔。
《ETtoday新聞雲》記者依旻表示,「保險就是把不確定的風險,轉換成確定的保費」,當事故發生時,讓我們在生活中,不會被這些突如其來的風險影響,因此可以趁年輕時先幫自己規劃。
規劃保險有3字訣「安、穩、傳」,先把基本的保障買足,有多餘的錢再考慮兼具財富累積的保險,達成中長期退休的理財目標,最後當年紀、資產都到達一定的程度時,可以規劃財富傳承。
▲若發生意外時,保險能給予金錢上的幫助。(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保險主要分為4大類
1.壽險:死亡風險,身故理賠,不幸往生,有一筆錢可讓家人無後顧之憂。
2.傷害險:也就是意外險,若發生車禍不幸失能,會獲得一筆錢生活用。
3.健康險:用於癌症、生病、重大手術等龐大的醫療費用。
4.年金險:老了之後沒有經濟收入,也有錢可以過生活。
快速看懂保單4招
1.壽險:具身故保障的商品。
2.還本保險:具身故保障、生存保險金的保險。
3.變額萬能壽險:投資型保單。
4.健康保險:舉凡是醫療保障的商品皆在範疇。
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想買保險,依旻推薦先從「定期險」下手(固定的期間內給予保障),等預算有餘裕時,再考慮加強其他的重大傷病;若是出社會工作一陣子的30多歲青年族,則要開始為家庭著想,有房貸、孩子等責任,除了醫療險、意外險之外,還要加強壽險的保障;而保險的費用,盡量不超過年收入的10分之1,繳起來較不會有負擔。
▲可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決定保險的內容。(示意圖/pakutaso)
另外,關於台灣人都愛的「儲蓄險」,依旻表示,曾保過儲蓄險,但因為當時不懂就直接保了,所以後來解約,認為拿去投資股票或是其他用途,會比較划算,「算是後悔的投資」,雖然一邊保險一邊領錢聽起來很不錯,但依旻提到,「盈虧要自付,要看個人的風險承受度、資產多寡,再去決定適不適合買」。
1.儲蓄型保險:高保單價值的壽險,或有生存給付的還本險。
2.投資型保單:保費扣掉固定費用,一部份拿去買壽險,一部份投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