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保單買氣創外幣保單推出以來「最大跌幅」。(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陳依旻/台北報導
金管會今(21)日公布,外幣保單新契約保單收入概況,到去年12月底,銷售金額折合約新台幣4,111.64億元,在美元保單跟澳幣保單退燒等衝擊下,銷售年減32%;其中,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年減38%,創下美元保單推出以來,「史上最大跌幅」。
外幣保單幣別主要為美元、澳幣及人民幣保險商品。全體投資型保險折合約新台幣1,257.51億元,占比約31%;傳統型保險折合約新台幣2,854.13 億元,占比約 69%。
這3種幣別以人民幣外幣保單衰退最多,年減54%,金管會保險局官員分析,主因是人民幣相對新台幣升值衝擊買氣。
買氣下滑第2名是美元保險商品新契約,根據統計,保費收入約131.57億美元,年減38%,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創下外幣保單自2008年開放以來的最大跌幅。
官員指出,買氣消退的原因,主要是美國升息、美元走強,降低消費者購買意願;進一步觀察,美元投資型保單買氣衰退更多,銷售金額約39.21億美元,和去年相比,大減逾6成。
至於澳幣保險商品,新契約保費收入約1.94億澳元,年減逾2成,官員表示,主要是澳洲通膨升溫衝擊買氣。
金管會表示,外幣保險商品之保險費、保險給付、保險單借款、費用等相關款項收付之幣別皆為外幣,提醒消費者購買時應特別注意匯率風險,由於匯率變化難以預測,受益人未來領取保險金時有可能因保單計價之外幣貶值,導致結購為新臺幣後產生匯損,消費者購買外幣保險商品前,除應審慎評估保單保障範圍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外。
同時,也應將保單計價幣別所屬國家之政治及經濟變動風險、自身承受匯率風險能力,以及未來是否確有外幣需求等因素納入通盤考量。
金管會並呼籲,保險業銷售外幣保險商品時應瞭解及評估消費者對匯率等相關風險承受能力,並落實招攬人員管理、商品資訊揭露及商品適合度政策,以利本項業務穩健經營及維護消費者權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