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海運的貨櫃化從6百箱貨櫃船開始,如今已是2.4萬箱的超大貨櫃船。(圖/長榮海運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50年前台灣多家船公司靠著中東航線起家,但之後多家陸續關門歇業,長榮海運能夠永續經營,關鍵因素在於船隊的貨櫃化。1968年成立的長榮,在1975年就開始推動貨櫃化,而長榮建造首艘貨櫃船,是靠日本丸紅商社推薦才能順利下單造船,談到這段過往,長榮集團前首席副總裁林省三,澄清了40多年來有關丸紅與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間的不實傳聞。
「林省三的海運人生 笑看波濤」一書中指出,丸紅商社為什麼會如此力挺長榮?坊間有很多傳聞,甚至有人說丸紅商社社長的女兒是張總裁的女朋友,丸紅才會大力支持。林省三對此說法,一口否認,說是謠言。
書中寫道:在長榮的中東、中南美洲航線漸上軌道之際,具有遠見的張總裁,看準貨櫃船會取代當時的雜貨船,堅持要走上艱辛的貨櫃化之路。
貨櫃船與雜貨船運輸,在各方面相差甚遠。一般而言,雜貨船運輸只需要有一艘船,就可以開始營業,接單運輸貨物。但是,貨櫃運輸卻相對複雜,除了貨櫃船本身造價驚人外,還需建造碼頭、貨櫃場,當然更少不了貨櫃與貨櫃車,需要投入大量的建置成本與資金。
也因此,許多人對張總裁的決定感到質疑,拋棄順手的雜貨船,而去經營前途未卜的貨櫃船,甚至有人說長榮瘋了,但張總裁相當堅持要執行貨櫃化,當時全臺灣也只有張總裁有這種想法。當時雜貨船公司有好幾家,不但都反對,也沒有貨櫃化,如今這些雜貨船公司都不見了,證明張總裁是對的。
▲林省三(左)與謝志堅(右)都曾為長榮貨櫃航運做出極大貢獻,圖為一年半前林省三出席謝志堅新書發表會時兩人合影。(圖/謝志堅提供)
對於執行貨櫃化完全不瞭解的長榮,決定從市場調查開始,貨櫃化的第一年幾乎都是在做市場調查,由於當時美國東岸的運價很好,因此就從美國東岸開始進行調查,而林省三也參與美國的調查工作。
長榮對於貨櫃化的調查非常仔細,包含碼頭效率、價格等,究竟是用火車還是用卡車運輸都一一徹底調查。林省三偏向市場的調查,包括貨主在那裏?代理行要找誰?運費多少?從港口卸貨後,如何交貨給貨主?貨主要如何將貨櫃還給長榮?許多細節都一一調查,因為這些細節攸關運費成本,需要透過精密計算,才能決定運費多少。而如此精細的徹底調查,總共花了兩百多萬美元。雖然光是調查的花費如此驚人,但林省三強調,絕對要經過調查評估,才能執行,否則就太過冒險。
調查工作結束後,長榮開了好幾次的檢討會,最後的結論是貨櫃化可行。既然要執行貨櫃化,首要的工作就是造船。但是,長榮首次進軍貨櫃運輸,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不敢造大型貨櫃船,決定先做600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國際標準二十呎貨櫃,意指這艘貨櫃輪可以裝載600個二十呎貨櫃)的小型貨櫃船,但找不到造船廠,最後找上日本的林兼造船廠。
當時的長榮,名氣不是很大,林兼造船廠還詢問這間沒聽過的「Evergreen」是從哪來的?最後是在日本丸紅商社的推薦下,林兼造船廠才為長榮建造了四艘600TEU的S型新貨櫃船,開啟了長榮的貨櫃運輸之路。
長榮面對幾次難關,都有丸紅商社的出手支援,像是貨櫃化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也是在日本丸紅商社的支持下過關。丸紅商社為什麼會如此力挺長榮?坊間有很多傳聞,甚至有人說丸紅商社社長的女兒是張總裁的女朋友,丸紅才會大力支持。林省三對此說法,一口否認,說是謠言。
▲林省三新書立體封面。(圖/時報出版提供)
實際上,丸紅一開始與長榮的合作並不非常順利,但是在張總裁詳盡的說明下,丸紅才願意試試看,有了丸紅的保證,銀行才願意貸款給長榮,也由於張總裁的極強說服力、魄力與能力,才有辦法讓丸紅點頭。
面對丸紅的支持,長榮也沒有辜負丸紅的信賴,貨櫃航運非常成功,長榮也就成為丸紅的商業伙伴,兩者之間完全是互惠互利的正常商業往來,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長榮的貨櫃化上路後非常順利,生意好到出乎意料。主要原因是貨主們覺得貨櫃船比起雜貨船更有保障,雖然價格貴了一點,但還是決定將比較貴重的貨品交給貨櫃船,也使得長榮的貨櫃船班班客滿。不消幾個月,600TEU的貨櫃船運輸就不夠使用,還好當初在建造時,已預留可供延長加大船體的空間,能夠加大變成800TEU的新船。只是需求強勁,貨櫃船供不應求,沒有幾個月也滿了,但是船隻不能再擴張,只好改造新船,將原本建造的雜貨船中止,改建為1200TEU的P型貨櫃輪四艘。
由於貨櫃化各項支出頗為驚人,為節省成本,長榮在桃園、汐止、高雄、台中等地設立自己的貨櫃場,也為了運輸貨櫃,設置了自己的運輸公司。而航線也逐步增加,在美東航線之外,又開闢了美西航線,同樣是供不應求,而長榮貨櫃化的成功,更帶動國內其他航商跟進,如陽明也開始研究貨櫃化,也才有今日台灣海運的盛況。
讀者迴響